《饥饿站台》观后感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饥饿站台》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饥饿站台》观后感1
看完《饥饿站台》后,总觉得导演和编剧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政治、阶级、人性、公平 等等等等。
可能是我脑洞比较大 我把这部电影和现实中的比较看成是:电影里一个月随机换一次楼层 可以对应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在人间活个七八十年 随机赐给各种阶级家庭 电影里运气好的 被分到较高楼层 可以暴饮暴食一个月 现实中 运气好的 生在有钱或有地位或有爱的家庭 电影里运气不好的 就饿死或自杀或被杀 现实中运气不好的 可能比电影里还要惨烈。
现实中还有很多人没有达到马斯洛最底层的需求 在这一轮的人生中 我们有幸被分到中上层 在哇哇啼哭的那一刻就应该心存感激 对那些需要帮忙的人 能帮一把是一把 因为如果有下一辈子的话,我们不知道会被分给哪一阶级的人家。
勿以善小而不为。
一开始影片说总共有二百层 接着男主数有250层 最后实际有333层 我想现实中也是如此 我们永远都无法想象 在最底层的人是如何生活的
表面看来 整部电影围绕着食物展开 那就简单从表层来看 我记得有一次弟弟和我说 他非常讨厌看那些所谓的大胃王吃播 因为他们吃完抠吐 如果说你真的这么能吃 可以 但是你吃完还吐出来 那是在浪费粮食 这世上还有多少人吃不上饭呢 想想确实 从那以后 我几乎就不看那些大胃王吃东西了 希望没有流量就没有伤害吧
男主进监狱拿了一本《堂吉诃德》,这本书我是在初中读的,很显然那时的我并没有读懂,初中的时候不爱学习,也没有手机可以用来消遣,我就买各种课外读物,《红与黑》、《一位陌生女人的来信》、《羊脂球》、《鲁迅集》等等等,那时候自己也知道自己看不懂,但就是硬看。现在倒是能看懂一些了,却被手机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如果我有许三多那样的自律,那样的哏劲……
说回电影 我觉得这部电影还不错 剧情内容还算新颖 最后的结尾也给人遐想 但是要达到深思 我觉得还差些火候 电影的开端我就知道他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想要表达什么深意 所以这方面不太能吸引我 总得来说 还是值得一看的`
和《寄生虫》相对比,我觉得《寄生虫》比它更好一些,内容剧情更细腻一些。但是感觉两者都有想要表达深意、令人深思的想法,可能意愿太强烈反而适得其反了。比较起来,我还是觉得《1942》更好一些。
《饥饿站台》观后感2
看过《下一层》这部短片的,相信对《饥饿站台》也不会陌生。影片由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导演,伊万马萨戈主演,是一部赤裸裸的把阶级和人性摆在桌面上的佳作。
电影的内容也简单,在未来的反乌托邦国度中,囚犯们被关押在垂直堆叠的牢房里,饥肠辘辘地看着食物从上层落下,靠近顶层的人吃得饱饱的,而位于底层的人民则变得激进。
在333层的监狱中,越靠近上层才有充足的食物,越往下层去食物越发匮乏,吃人与被吃就这样赤裸裸的理所当然的发生。底层的人们脑中只有食物,只想着活下去,到了中层能勉强解决温饱后,思考才会出现在人们的头脑了,只有到了上层你才有足够的能力去执行你的想法。
剧中的小女孩更像是现在的人们顺应了社会,被磨去了棱角将所有的希望都灌输给下一代,希望下一代能成为上层人,但是当布丁被送出去后,0层的厨师长根本没有理解其中意思,隐喻人们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想要打破阶级固化,光靠一代人是不够的,需要两代、三代甚至更多代人的努力。
纵观全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上层人的想法无法传到下层,因为他们思考的层面不一样。上层人要想把想法传到下层,最好的办法是强制和暴力。下层人的想法也无法传到上层,因为上层人理解不了下层人的生活。下层人只能把信号传到上层,至于上层人能不能理解就不一定了。
《饥饿站台》的明喻、暗喻其实非常多,但最可怕的是那些荒诞的现象能和现实生活一一对应。社会就是一个巨型的监狱坑,我们每个人都处于其中一层。人被按阶层划分,越上层的吃得越好,下层的则是吃上层剩下的,越下层的饮食条件越差。居中伊莫古里所说的如果每个人只吃自己那份食物,每个人都不会饿死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个社会只要超过2个人,就会有贫富差距。而且根据马太效应,有钱人往往会变得更有钱,穷人往往会变得更穷,所以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要想让每个人都有饭吃,没有人被饿死是可以实现的,但如果要所有人都吃得一样多是不可能的,在监狱坑或者是在这个社会都是如此。
【《饥饿站台》观后感】相关文章:
《奇迹》观后感06-22
刮痧观后感06-09
《遇见》观后感06-08
《1921》观后感03-17
圆明园观后感03-05
讲座观后感02-22
《影》观后感02-20
《法眼》观后感02-01
上甘岭观后感01-21
叫我观后感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