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曲高和寡的故事
成语曲高和寡的故事1
客有歌子郢中者……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释义曲调越高雅,跟着唱的人就越少。用来比喻知音难得。又被用来比喻说话、写文章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故事宋玉是战国时楚国著名的文学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问他;“先生最近有行为失检的地方吗?为什么有人对你有许多不好的议论呢?”宋玉若无其事地回答说:“喂,是的,有这回事。请大王宽恕我,听我讲个故事:最近,有位客人来到我们郢都唱歌。他开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他唱起了还算通俗的《阳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开始的少多了,但还有好几百人。后来他唱格调比较高难的《阳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调高雅的商音、羽音,又杂以流利的徵音,城里跟着唱的人更少,只有几个人了。”说到这里,宋玉对楚王说:“由此可见,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圣人有奇伟的思想和表现,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楚王听了,说:“哦!我明白了!”
成语曲高和寡的故事2
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以至于很少有人能理解或接受。
战国时,楚国大夫宋玉才能很高,但是他写的文章太深奥,许多人都看不懂。有些人因此不满,背后说他为人孤傲。楚王听到,就把他找来问道:“人们经常在后面议论你,对你不满意,是不是你的行为哪里不端正,要好好检讨一下!”宋玉非常聪明,而且能言善辨,回答说:“有一个人在市中心唱歌,他先是唱‘下里’、‘巴人’一类的通俗民谣,人们很熟悉,有几千人都跟着唱起来。后来,他唱起‘阳阿’、‘薤露’等意境较深一些的曲子,碉有几百人能跟着唱。后来,他开始唱‘阳春’、‘白雪’这些高深的曲子时,碉剩下几十人跟着唱。最后他唱起用商调、羽调和征调谱成的曲子时,人们都走开了,剩下两三个人能听懂,勉强跟着唱。可见,曲子越深,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用这个事例比喻自己的文章深奥,有些人看不懂,才会惹来他们的诽议。楚王听了这一番话,也就无话可说了。
成语曲高和寡的故事3
曲高和寡
【注音】qǔ gāo hè guǎ
【出处】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
【解释】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讽刺意味
【近义词】阳春白雪
【反义词】下里巴人
【同韵词】尻轮神马、一定之法、披袍擐甲、舞文玩法、涉笔成雅、不变之法、束兵秣马、半真半假、临崖失马、避世金马、......
【成语故事】战国时,楚国大夫宋玉才能很高,但是他写的文章太深奥,许多人都看不懂。有些人因此不满,背后说他为人孤傲。楚王听到,就把他找来问道:“人们经常在后面议论你,对你不满意,是不是你的行为哪里不端正,要好好检讨一下!”宋玉非常聪明,而且能言善辨,回答说:“有一个人在市中心唱歌,他先是唱‘下里’、‘巴人’一类的通俗民谣,人们很熟悉,有几千人都跟着唱起来。后来,他唱起‘阳阿’、‘薤露’等意境较深一些的曲子,碉有几百人能跟着唱。后来,他开始唱‘阳春’、‘白雪’这些高深的曲子时,碉剩下几十人跟着唱。最后他唱起用商调、羽调和征调谱成的曲子时,人们都走开了,剩下两三个人能听懂,勉强跟着唱。可见,曲子越深,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用这个事例比喻自己的文章深奥,有些人看不懂,才会惹来他们的诽议。楚王听了这一番话,也就无话可说了。
【成语示列】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从没有人说起逸云,可知道曲高和寡呢!(清·刘鹗《老残游记·续篇》第五回)
【其它使用】
◎ 相比起来,古典音乐显得"曲高和寡"了些,不易达到"教与学"的互动式交流,难以产生好的教学果和师生间融洽的课堂气氛。
◎ 由此可见,昆曲不仅仅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当她来自民间又回归民间时,又是脍炙人口的"下里巴人",取得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成语曲高和寡的故事】相关文章:
1.成语的故事
9.简短的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