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答案1
阅读甲乙两则古文。完成1619题。(共12分)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主管养鸟之事)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日: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日: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谏杀烛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 (4)勿杀,寡人闻命矣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
3.乙文中晏子想救烛邹,却先列数其罪,并请杀之。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甲文第二段中的一句话来回答。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
4.邹忌、晏子进谏说理时,在方法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l) 仔细 (2) 受蒙蔽 (3) 丢失(让逃跑) (4) 听从,接受
(2分;答对2个得1分,答对4个得2分)
2.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2分)
(2)让我们的君主因为鸟的缘故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2分)
3.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1分) 高压、权力面前不敢说真话(或:说真话不容易;直言不易)
(1分,大意对即可)
4.邹忌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晏子运用正话反说(以退为进、反语、说反话),直接陈述利害,使景公明白后果的严重。(4分,特色各1分,分析各1分,意思对即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④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⑤者众也。(节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国亡后出逃。②发政举事:施政做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被:穿上。
⑤谄谀:谄媚奉承。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 私:________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都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上面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偏爱(2)当面
2.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深了。
3.①从日常小事人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4.齐国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齐威王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齐国情况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5.示例: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等)(言之成理即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答案3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 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②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 我长③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④万,而专属⑤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昭奚恤:楚国的令尹(相)。②江乙:卫国人,当时在楚国做官。③长:为首领,执掌。④带甲:精兵。⑤属:隶属,归属。
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2分)
(1)今齐地方千里____。
(2)兽见之皆走____。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2)犹百兽之畏虎也。
译文:
9.【甲】【乙】两文都采用设喻方法说理。【甲】文邹思用切身经历设喻,劝谏齐威王____;
【乙】文江乙用寓言设喻,告诉楚宣王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寓言故事是____ 。(2分)
参考答案:
7. (1)方圆 (2)跑(2分)
8.(4分)(1)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2)这就象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9.(2分)甲: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乙:狐假虎威。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答案4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11-14题。(12分)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①谏曰:“君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也。不然,章赐死②。”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③也;不听,又爱④其死。”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公遂废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弦章:齐国大夫。 ②章赐死:即“赐章死”。③臣为制:即“制于臣”。 ④爱:吝惜,舍不得。
11.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4分)
(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_______
(2)时时而间进 间:_______
(3)晏子入见 入见:_______
(4)公遂废酒 遂:_______
1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
1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乙]文中晏子是如何劝说景公的?(2分)
14.[甲][乙]两文都阐述的一个道理是:____(2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1(1) 刺:指责。 (2)间:偶尔。 (3)入见:进宫拜见(或朝见)。 (4)遂:于是,就。(共4分)
12.(1)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2)如果听他的劝告,那我就被臣下控制了;假如不听,我又舍不得处死他。(共4分)
13.把景公与桀、纣两位暴君进行比较,暗示景公不要像他们一样。(2分)
14.当政者应虚心纳谏(或从善如流)(2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答案5
文言文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太宗曾罢朝①,怒曰:会②杀此田舍汉③!文德后④问:谁触忤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⑥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⑦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⑧后宫,安敢不贺?
(选自《隋唐嘉话》)
[注]①罢朝:停止了早朝 ②会:必然,一定
③田舍汉:庄稼汉
④ 文德后:文德皇后 ⑤ 忤:触犯
⑥ 廷争:在朝廷上争谏 ⑦具:穿戴好 ⑧备数:充数(谦虚的说法)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皆以美于徐公
于:
(2)王之蔽甚矣
蔽:
(3)时时而间进
间:
(4)皇后何为若是
是:
9.将下列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文。(4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10.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 2分)
11.甲、乙两文中邹忌和文德皇后的劝谏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12.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联系现实你会想到什么呢?(2分)
参考答案:
8.(1)比
(2)受蒙蔽(每题1分,共2分)(4)是:这样
9.(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2)(他)每每在朝廷上与我谏诤,侮辱我,使我不自在。(意思对即可,每句2分,共4分)
10.邹忌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言辞委婉地进行劝说,既不失对齐王的敬重,又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并愉快地接受了意见。(2分)
11.共同点:启发,诱导委婉劝谏,有针对性,使人容易接受。(2分)
12.魏征和长孙皇后十分正直,在我们生活中就是缺少像魏征一样能直言不讳的`人 2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问题。
[甲](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乙]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阅读[甲]文,从齐王的角度看,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乙]文中,晏子的言行被后人称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粗字词的意思。
(1)上书谏寡人者 谏:_________
(2)闻寡人之耳者 闻:_________
(3)齐人也,坐盗 坐:_________
(4)其实味不同其 实:_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宋史》记载:“(赵普)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有人说赵普该向邹忌和晏子学习,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要虚心采纳别人的意见 捍卫国家尊严 机智善辩的才能
2.(1)规劝。(2)使……听到。(3)犯罪。(4)它们(的)果实。
3.(1)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2)圣人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4.示例一:同意。在解决一个问题或处理一件事时,可以采用机智幽默的语言(或:采用类比、设喻等方法)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便于对方理解和采纳。
示例二:不同意。尽管有时候语言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需要更大的勇气,赵普的行为是他个性最好的体现。(意对即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答案7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及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①。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②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③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郦生因言六国从横④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⑤,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⑥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
【注】①郦生:郦食(yì)其,本为监门吏,后来成为刘邦的谋士。沛公:即汉高祖刘邦。②倨:通踞,叉开双腿坐着。③且:还是。④从横:从,同纵,合纵、连横。⑤冲:要塞。⑥下:投降,归降的意思。
9.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虐无道的秦王,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
C. 如果你一定要聚合民众,召集义兵来诛杀暴虐无道的秦王,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
D 。如果你一定要带领徒弟们,召集义兵来诛杀暴虐无道的秦王,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来拜见长者。
13.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齐王发布的命令中三赏标准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2)在攻打陈留一役中,郦生给刘邦出了什么计策?(3分)
参考答案:
9.(2分)B
10.(4分)(1)偏爱 (2)间或,偶然 (3)停止 (4)邀请
11.(4分)(1)(2分)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蒙蔽一定很深了。(2)(2分)一年以后,即使想要进谏,也没什么可进谏的了。
12.(2分)C
13.(6分)(1)(3分)不能,因为三赏是按照纳谏方式的主次排列的(按照纳谏方式的直接程度与进谏人的勇气大小)
(2)(3分)先礼后兵,即先是劝降陈留县令,如果县令不听,就里应外合,攻下陈留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答案8
【甲】(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策·齐策》)
【乙】燕昭王卑身厚币①以招贤者,往见郭隗先生……昭王曰:“寡人将谁朝②?”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③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④,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⑤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战国策·燕策》)
【注】
①厚币:拿着丰厚的钱财。②谁朝:拜见谁(宾语前置)。③涓人:宫中洒扫的人。④见事:被侍奉,被重视,受重用。⑤乐毅和后面的邹衍、居辛分别是魏、齐、赵三地的名士。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王之蔽甚矣 ( )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
(3)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 )
(4)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 )
1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B.涓人言于君曰 余将告于莅事者
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其真无马邪
D.隗且见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有关句子。(6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分)
(2)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2分)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分)
15.甲文告诉我们:国君广开言路,才能兴利除弊,使国家强盛起来;
乙文告诉我们: (2分)
答案:
12.(1)蔽:蒙蔽、受蒙蔽、被蒙蔽
(2)刺:指责
(3)反:同“返”,返回
(4)期年:满一年
13.B A.“以”:介词,用/相当于“而”,表顺承;B.都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或者“向”;C.“其”:代词,它的/表反问语气的语气词,相当于“难道”;D.“且”:尚且/将近。
14.(1)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2)燕昭王为郭隗建造宫舍并且拜他为老师。
(3)(村中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5.礼贤下士,才能广招人才,国家才能强大。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2.时光阅读答案
3.《论美》阅读答案
4.《日历》阅读答案
6.说笑阅读答案
7.《画手》阅读答案
8.平视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