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师说教案

高一语文师说教案

时间:2022-12-06 08:21:2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一语文师说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师说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语文师说教案

高一语文师说教案1

  教学目标

  1、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积累“师、传、从、道、惑、受、贱、孰、贻、圣、愚、群、足、攻、经”等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了解“也、则、于、乎、所以”这些文言虚词;

  3、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

  4、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5、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理解《师说》中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抓住对比手法分析课文,体会作者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背诵全文,掌握文中的语法知识;

  3、认清本文的层次结构,同时培养阅读语感。

  教学方法

  诵读发、导读法

  布置预习: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

  2、初步理解课文;

  3、参考注释翻译课文,不会译的用红笔把原句抄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这一堂课着重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背诵课文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你们觉得教师应该受尊敬吗?

  说明:从中的“臭的老九”到今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地位一天天升高,可是在教师倍受尊敬的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教师已经越来越职业化,跟一般的职业没什么两样,因此不需要特别尊敬。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先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精彩的论说,虽然针对的情况不一样,但有些道理是千古不变的,尊师重教的风气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写作背景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四、解题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五、分析课文

  (一)、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二)、疏通文意

  1、请同学翻译课文,遇到重点字词句或译错的地方插进去讲

  (三)、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⑴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①、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作动词,有三种情况。(名词作动词)

  ①、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③、做“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⑴、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⑶、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①、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③、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⑴、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①、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②、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③、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④、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⑵、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②、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四)、学习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的指示代词,相当于“用来……的”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

  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今:常用义为“没有”。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许多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师”作动词的三种情况,前面已讲。)

  2、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②、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名词以……为师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相师为耻

  3、形容词作名词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放在动词“解”后面作宾语,意为疑惑的问题。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意为圣人、愚人。

  ③、小学而大遗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六)、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七)、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两句均为判断句

  2、不拘于时“于”表被动,被动句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由“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4、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三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反问,意为“难道……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做课后练习二、三;

  3、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这堂课重点分析课文论证结构、思想内容及语言特色。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分析课文论证结构

  (一)、分析第一段

  1.本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是什么?

  答:古之学者必有师。

  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3.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哪些内容?

  答:道理论证;总论教师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二)、分析第二段

  1.本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

  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本段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

  答:主要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

  3、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4、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下表: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

  于其身耻师大遗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三)、分析第三段

  1.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

  答:圣人无常师。

  2、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四)、分析第四段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古文”指先秦散文。

  2、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

  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三、分析课文语言特色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四、分析课文思想内容

  1、韩愈在文中所提的观点是不是都是进步的?我们该借鉴哪些?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体现出韩愈思想的局限性和时代意义。

  五、布置作业:

  1、思考练习四

  六、板书设计

  段意论点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结论:向后学号召

  1.不拘于时;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

高一语文师说教案2

  教学目的

  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3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内容,诵读第1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第二课时:诵读第2段,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

  第三课时:诵读第3、4段,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总结全文(认识本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预习安排

  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十分重要,时间应相当充裕,做得越细致越好。为此,拟在课堂抽出20──25分钟让学生预习,掌握要领;未完成的部分由学生自找时间补做。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诵全文2—3遍。

  谀(yú)苌(cháng)聃(dān)郯(tán)

  欤(yú)蟠(pán)经传(zhuàn)贻(yí)

  二、本文是针对“耻学于师”的坏时尚写的,笔锋犀利。试就下列两个方面各举出几个例子。(划在课本上)

  1.批判坏现象的尖锐语气。

  2.叙述正确主张的决断语气。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意加黑点的语句。仔细阅读一遍,然后说说韩愈写《师说》有什么意图。

【高一语文师说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11-17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离骚》06-08

高一语文教案《灯下漫笔》06-08

语文高一作文02-16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11-26

《师说》阅读答案03-02

我与语文高一作文11-04

高一语文作文02-20

高一语文教案《我有一个梦想》06-08

高一英语教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