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94页“练习与实践”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理解。
2、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判断两个比能能不能组成比例,能比较熟练地解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与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知识。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学生交流
二、练习与实践
1.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点评。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
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
再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判断。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
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
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
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
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学生量出的图上距离。
利用的线段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
三、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习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及计算法则之间的联系,能选择口算、笔算、估算以及计算器等不同方法进行计算,进一步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计算原理,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体会基本的数量关系,提高运算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养成独立 、认真计算等学习习惯,培养按规则计算的品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正确进行四则运算。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只要复习了数的.认识,今天开始我们要复习数的运算。这节课先复习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同学们要熟悉掌握四则运算的法则,能选择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知识梳理
1.小组讨论。
引导:通常所说的四则运算是指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想一想,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分别怎样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乘、除法呢?先独立思考,找一些例子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各自整理后在小组里讨论。
2.集体交流。
(1)提问: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小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呢?
生答。
追问:你能说说这些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吗?
生交流,汇报。
(2)提问:怎样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的乘、除法?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结合学生交流,用简单的例子说明,进一步明确法则。
提问:小数乘、除法计算和整数乘、除法有什么联系?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总结。
提问:分数乘、除法计算有什么联系?
指出:分数乘法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数除法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转化成分数乘法后按分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 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直接写出得数。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负数的认识》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数学新课程标准》这方面的教学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根据这一目标和个人对此教材的理解设计了本课,通过实践有以下体会:
一、 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降低学习难度。
课的到入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方式,说反义词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如: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等等。这些相反意义现象学生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为学生认识负数构建了平台。。接着采用学生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有关气温方面的信息,在天气预报中也经常看到负数,他们已经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数是用来表示零下温度的。这一生活经验,六年级的学生已相当熟悉,以这些生活经验为学习切入点,展开负数的教学,此“时”此“境”引入负数,更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具体含义,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学习起点把握不准,预设不够贴切。
以前的数学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已有较多内容,学生已能熟练地利用正数来表达、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由于当前大量媒体的介入,在生活中,对与负数学生也偶尔接触过,并几乎每天都接触到有关气温方面的信息,在天气预报中也经常看到负数,其实他们已经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数是用来表示零下温度的。对于这些本人预设教案时有所考虑,但课堂上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比想象的知道的要多得多。特别是展开环节用温度切入教学时还安排详细的认识温度计环节,课中才发现学生其实在科学课早已会熟练的应用温度计了,完全没有必要安排这样的学习环节。再如我让学生举例:在生活中,在那里还见过象这样负几的数时,学生竟然举到电池的.正、负,尽管这一现象也很好解释,并不产生对本课学习的困扰,但也实实在在是我课前完全没有想到的。可见,课前的预设还要多方面了解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自身的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如在教学中,发现了预设的过于详细,学生的学习起点定位过低,还有上面所提的认识温度计内容学生已经掌握等,显然应该要调整一下教学的进度内容。可是在课中并没有进行调整,显得课堂学习安排过于简单,时间也比较松散。课后反思,在课中加入摄氏度和华氏度的互化比较合适。首先,西方国家当前就使用华氏度,对面向世界当代孩子来说,这也将成为必备知识。其次,温度计上就有摄氏度和华氏度两种刻度,课堂上又有时间,方便穿插这一内容的学习,同时也增强了课外知识,也能拓宽孩子的视野。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从意义、读法、写法、大小比较、改写以及省略尾数保留近似数等几个方面复习了整数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按类似的思路来复习小数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的认识)
⊙回顾与整理
1.小数的意义。
过渡: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时候,例如:我吃了半个苹果,做一件上衣要用一米半的布料……提问:半个、一米半怎样来表示呢?谁来说说小数的意义?
预设
生1:半个可以用0.5来表示,一米半可以用1.5来表示。
生2: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2.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师: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谁能把整数、小数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小数部分留白。指名回答,师填充)
3.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1)师:怎样读小数?怎样写小数?
预设
生1: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按从左到右的顺序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生2: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写,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2)写小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空位用“0”补足)
4.小数的分类。
(1)谁知道根据小数部分的位数是否有限,小数可以分成哪几类?
预设
生:根据小数部分的位数是否有限,小数可以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两类。
(2)谁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
预设
生1: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例如:21.7,35.3,0.13都是有限小数。
生2: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例如:8.33…,3.1415926…都是无限小数。
(3)无限小数还可以再细分吗?如果细分,那么可以分成哪几类?
预设
生:无限小数可以分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
(4)关于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你都了解哪些知识?
预设
生1: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没有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例如:π
生2: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2.555… 0.0333… 17.109109…
生3: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例如:3.99…的循环节是“9”,0.5454…的循环节是“54”。
5.小数的性质。
(1)师:谁能说说小数有怎样的性质?
预设
生: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理解小数的性质时,应该注意什么?
(提示:要注意是“小数的末尾”,而不是“小数点的后面”)
6.小数点位置的变化。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
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重点:扇形统计图。
难点: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呈现扇形统计图
某校学生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统计图
1.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1)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45%
喜欢相声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8%
喜欢小品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25%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2%
(2)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最多
绝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同一首歌,小品和相声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少
2.说一说这是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征?
(1)扇形统计图
(2)特征: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二、解疑合探:
教学例
1出示课文例题统计图
下面是一幅彩电市场各部分品牌占有率的统计图
(1)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20%
B、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5%
C、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0%
D、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8%
其他品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47%
(2)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题中的数量
②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汇报交流结果
经过讨论,交流,使全体同学懂得:在“其他”里面还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所以,从这个统计图不能判断出哪个品牌的彩电最畅销。
(3)建议
上面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无法全面地反映有关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的情况,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①通过交流,使学生懂得:“其他”所占有的份额应该是最小的部分,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数量占有率的情况,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
②建议:在进行数据整理时,将“其他”当中的一些品牌彩电所占份额单单独计算,在统计图中详细标出它的占有率
三、质疑再探: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四、运用拓展:
1.完成课文练习十一第1题
(1)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2)从图中你能判断出喜欢哪种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多吗?为什么?
(3)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2.布置作业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学习目标】
1.理解“折扣”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种问题的基础上自主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理解折扣的意义,感受折扣在生活中的运用,正确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折扣问题。?
【学习难点】
应用“折扣”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同学们周末玩的愉快吗?陪家长去了哪些地方购物?商品降价了吗?是不是让利销售?
2.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打折的问题,打折也叫打折扣。
二、自主探究。
1.折扣的意义。
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俗称( )。
2.折扣与百分数。
几折就是( )之几,也就是( )之几十。例如,打九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 )%出售,即现价是原价的( )%。打八五折,就是按原价的( )%出售,即现价是原价的( )%。
我发现:折扣就是打折问题,打几折表示现价是原价的( )。
3.解决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1)解决课本的问题(1)。
求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就是求( )元的( )是多少。
(2)解决课本的问题(2)。
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1)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3)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4)九二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判一判。
(1)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价格为单位“1”,即标准量。( )
(2)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 )
3.商场搞打折促销,其中服装类打5折,文具类打8折。小明买一件原价320元的衣服,和原价120元的书包,实际要付多少钱?
4.某种商品,原定价为20元,甲、乙、丙、丁四个商店以不同的销售方促销。
甲店:打九折出售。
乙店:“买十送一”。
丙店:降价9%出售。
丁店:买够百元打八折。
(1)小明买一件商品花了18.2元,他是在哪个商店买的?
(2)小兰买了10件这种商品用了160元,小兰是在哪个商店买的?
(3)如果买的多,到哪个商店去买最便宜?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背景:
学生在知道什么叫利息、本金和利率,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储蓄的种类和特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结合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理财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在线学习,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设计出一个储蓄方案,并能利用数学知识更精确地反映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理解和尊重他人。
教学重点:
通过在线学习,鼓励学生合理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数学信息并利用计算机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处理。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应用信息技术探索知识、获得知识后展示学习成果的技能。
一、播放情境
春节到了,各地每家每户喜气洋洋,人人都相互串门拜年祝愿。小朋友可高兴了,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长辈们给的压岁钱!真可算得上是收获不菲呀!当然我也不例外了,算一算,我一共得到多少压岁钱?哇!竟然有5000块呀!
周杰:哇!有5000块耶。妈妈,妈妈,我能用压岁钱买一台平板电脑吗?
妈妈:以后你用钱的地方多着呢,可不可以先将它存起来,5年后读高中再用。
周杰:好啊,那我就先存起来。到时候还有利息呢。
妈妈:不过存钱的方法有很多种,那你就得想一想该怎样存才比较好?
师:你得到什么信息?(看完情景后让学生汇报,然后老师小结。)
师:我们学过哪些储蓄的方法?(让学生说) (定期、国债)
师:你还了解到其它的储蓄方法吗?(除定期、国债外,还有活期)
师:假设你就是周杰,请你根据这三种储蓄的方法,设计出一个存压岁钱的方案,做一个杰出的小理财专家。想不想?想的话,你先要完成以下任务。
二、明确任务
你要设计一个储蓄自己压岁钱的最佳方案。在设计方案中要适当考虑存款的收益和灵活性。
出示问题。(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汇报结果。)
1、什么叫利息?计算利息常用什么公式?国家规定储蓄所得的利息应缴纳百分之几的利息税?
2、储蓄种类有哪些?最多人采用的是那种方式?选择何种方式最符合你们的实际情况?
3、现行的存款利率各是多少?
4、你设计的方案有什么特点?到期后取回多少利息?
三、浏览网上资源
1、客户天地
这里有一些关于储蓄的基本知识。里面有关于储蓄的种类与特点,存哪一种最合适?怎样存最划算?它对于开始你的计划以及发展你的小组,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2、利率走势
在网站上有一系列的银行向你提供了最新的银行储蓄利率情况。
3、利息税
网站中包含一些对利息税的见解,对你的设计有很好的建议。
4、储蓄存款操作技巧
网站中包含一些对储蓄存款的一些生活感悟。
四、过程
小组合作完成设计
每个小组找到自己要的内容和数据后就要进行分析,然后小组共同讨论分析。确定你们的储蓄设计方案。(多媒体先出示每个小组的内容和数据)
1、全班分成8个小组。
2、每个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把方案写下来。
3、其余组员每人确定一个储蓄方案。
4、根据你的储蓄种类,上网查找储蓄利率。
5、计算到期后你的`税后利息。
6、对你的方案优缺点作出评价。
7、比较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讨论观点的合理、选出最佳的方案。
8、陈述你们小组的设计方案。
五、汇报交流、总结提高。
1、成果
每个小组都要向其他同学就他们的方案作一番陈述介绍,内容包括:
1)选择储蓄的种类。
2)各种储蓄的利率比较。
3)所得利息比较。
4)储蓄方案优缺点。
5)实用性和风险性等进行分析评述。
2、评价
最后决定哪一个小组的方案才是最好的,最实用的。最佳方案将得到“杰出理财专家组”的荣誉称号。
3、教师在最后进行总结和评价
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你们的最佳储蓄方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储蓄种类呢?原因是根据各人的生活实际需要而确定。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2.复习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
3.复习用反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数量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
2.一条路,已修的和未修的。
3.梯形的上、下底长度一定,梯形的面积和它的高度。
4.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5.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6.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7.单位面积一定,播种面积和总产量。
8.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9.订阅《北京儿童》的份数和所需钱数。
(二)复习应用题
1.某工厂八月份计划造一批机床,开工8天就造了56台,照这样速度到月底可生产多少台?
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
8天56台
31天?台
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每天生产的台数一定,成正比例。)
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正字,决定用正比例方法做。
解设到月底可生产x台。
x=217
答:照这样速度月底可生产217台。
2.一批纸张,钉成20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600本。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多少本?
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
20页600本
24页?本
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纸张总页数一定,成反比例。)
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反字,决定用反比例方法做。
解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x本。
24x=20600
x=500
答: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500本。
学生独立地用老师教的分析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本上做两道题。
(1)火车3小时行135千米,用同样的速度5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2)有一批砖,25人去搬,6小时搬完,如果30人去搬,需要多少小时搬完?
(三)练习解答两步的比例应用题
1.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多少天可以读完?
黑板上的对应关系变成:
解设x天读完。
(6+4)x=630
10x=630
x=18
答:18天可以读完。
2.在第1题的基础上,改变问题。
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提前几天读完?
对应关系:
解设如果每天多读4页,x天读完。
(6+4)x=630
10x=630
x=18
30-18=12(天)
答:提前12天读完。
(指导学生分析、比较。)
以上两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使原来的题复杂了一步,但用反比例解的方法没有变。)
练习(学生独立分析,做题。)
1.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3小时行驶105km。用同样的速度又行驶了1.2h到达乙城,甲城到乙城有多少千米?
解设甲城到乙城有x千米。
3x=105(3+1.2)
x=147
答:甲城到乙城有147km。
2.光明乡有144公顷水稻,5天收割了90公顷,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几天可以收割完?
解设剩下的x天可以收割完。
90x=554
x=3
答:剩下的3天可以收割完。
(再用间接设的'方法做两道题。)
1.纺织厂的织布车间过去每人看16台织布机,每班需要42人,现在改进操作方法,每人看24台。每班可以节约几人?
1642=24x
42-x
2.某机器厂原计划每天生产机器48台,15天可以完成任务,现在要12天完成任务,每天应增产多少台?
12x=4815
x-48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分析、思考方法。拿到应用题不要急于先做,要先读题,找出对应关系,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就可以正确解答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是有其独特的思考方法的,所以在教案的设计上重点放在指导、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上。
第一层次,先做判断练习,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因为这是正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础。
第二层次,进行最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着重训练学生怎样找对应关系,如何正确判断,然后再动笔做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第三层次,进行间接设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目的是在原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更高一步。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过程:
一、引入变量的概念
师:老师买了10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个吃了4个,还剩?个吃了7个,还剩?个
问:在老师刚才叙述的吃苹果这件事中有几个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怎样变化?
(有三个量;吃的个数与剩下的个数是变化的;一个增加,一个减少。)
师: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发生变化,可以看出,这两个量是互相依赖的变量,也可以说是相关联的量。
二、新授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看书P18。
1. 看第一个例子,说说这个统计表的内容是什么?
(是小明体重变化的情况)
年龄 | 出生时 | 6个月 | 1周岁 | 2周岁 | 6周岁 | 10周岁 |
体重/千克 | 3.5 | 7.0 | 10.5 | 14.0 | 21.0 | 31.5 |
问:表中的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年龄在变,体重也在发生变化:年龄增加,体重也在增加。
问: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图象来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呢?用一个什么图表示合适呢?(折线统计图)
2. 看第二个例子。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这就是反映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图象。请你认真观察图象,图象中反映了哪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时间、体温)
指导学生读懂图意:
(1) 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400C)最低是多少?(350C)
(2) 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4时到16时)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0时到4时,16时到24时)
师:骆驼的.体温是随时间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3) 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师:次日8时指第2天8时,与第一天8时相比,增加了24小时,应是图中的32时。
3. 看第三个例子。是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近似关系。
问:你认为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呢?
h=t7+3
三、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例子。
如:一天的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汽车行使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等。
问: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只要合理,老师就要给予肯定。)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其中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我们就称这两个量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单位“1”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演示 教学意图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习。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习: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习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师:用我们刚才复习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习,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学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
四、对比练习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实验、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判断、推理来获取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知识是“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养成善于猜测的习惯,在探索合作中感受教学与我的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探究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及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
不同型号的圆柱、圆锥实物、容器;沙子、水、杯子;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五一节放假期间,老师带着自己的小外甥去商场购物,正巧商场在搞冰淇淋促销活动。促销的冰淇淋有三种(课件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冰淇淋),每种都是2元钱,小外甥吵着闹着要买一只,请同学们帮老师参考一下买哪一种合算?
生:我选择底面的;
生:我选择高是的;
生:我选择介于二者之间的。
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选择的哪种最合算,那么谁的意见正确呢?
生:只要求出冰淇淋的体积就可以了。
师:冰淇淋是个什么形状?(圆锥体)
生:你会求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并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设疑激趣,探求新知
师:那么你能想办法求出圆锥的体积吗?
(学生猜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生:我们可以利用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把它放进一个有水的容器里,求出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
师:如果这样,你觉得行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最后的评价;
生:老师,我们前面学过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我想圆锥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呢?
师:大家猜一猜圆锥体可能会转化成哪一种图形,你的根据是什么?
小组中大家商量。
生:我们组认为可以将圆锥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比如:先用橡皮泥捏一个圆锥体,再把这块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师:此种方法是否可行?
学生进行评价。
师:哪个小组还有更好的办法?
生:我们组认为:圆锥体转化成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圆锥的底面和高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果将圆锥转化成圆柱,就更容易进行研究。)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圆锥与圆柱的联系最为密切,请各组先拿出学具袋的圆锥与圆柱,观察比较他们的底与高的`大小关系。
1、各小组进行观察讨论。
2、各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做适当的板书。
通过学生的交流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圆柱与圆锥等底不等高;
二是圆柱与圆锥等高不等底;
三是圆柱与圆锥不等底不等高;
四是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
3、师启发谈话:现在我们面前摆了这么多的圆柱和圆锥,我们是否有必要把每一种情况都进行研究?能否找到一种既简便又容易操作且能代表所有圆柱和圆锥关系的一组呢?(小组讨论)
4、小组交流,在此环节着重让学生说出选择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进行探究的理由。
师:我们大家一致认为应该选择等底等高的一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的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表示圆锥体的体积行不行?为什么?
师: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猜测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的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大约是圆柱的一半。
生:……
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三人一组利用你桌子的学具,找出两组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共同探讨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验证我们的猜想,不过在实验前先阅读实验要求,(课件演示)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更好的合作。开始吧!
要求:
实验材料,任选沙、米、水中的一种。
实验方法可选择用圆锥向圆柱里倒,到满为止;或用圆柱向圆锥里倒,到空为止。
(生进行实验操作、小组交流)
师: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通过做实验,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我们利用空圆柱装满水到入空圆锥,三次倒完。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倍。
生:我们利用空圆锥装满米到入空圆柱,三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的1/3。)
师: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生略
师:请看大屏幕,看数学小博士是怎样做的?(课件演示)
齐读结论:
师:你能根据刚才我们的实验和课件演示的情况,也给圆锥的体积写一个公式?
(小组讨论,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得到以下公式:圆柱体积÷3=圆锥体积,则V圆锥=sh÷3即V圆锥=1/3sh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得到了圆锥的体积公式,(请看课件)你能求出三种冰淇淋的体积?
(噢!三种冰淇淋的体积原来一样大)
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本练习共有三个层次:
1、基本练习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圆锥体积的3倍。()
一个圆柱木料,把它加工成的圆锥,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
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
(2)计算下面圆锥的体积。(单位:厘米)
s=25、12 h=2、5
r=4,h=6
2、变形练习
出示学校沙堆:我班数学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测量了那堆沙子,得到了以下信息:底面半径:2米,底面直径4米,底面周长12.56米,底面积:12.56平方米,高1.2米
(1)、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这堆沙子的体积吗?
(2)、找一找这些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V锥=1/3Sh
(3)、准备把这堆沙填在一个长3米,宽1.5米的沙坑里,请同学们算一算能填多深?
3、拓展练习
一个近似圆锥形的煤堆,测得它的底面周长是31.4米,高是2.4米。如果每立方米煤重1.4吨,这堆煤大约重多少吨?
整理归纳,回顾体验
(通过小结展示学生个性,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体验,使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复习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代数初步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复习目的:
1。通过系统的整理,帮助学生形成代数初步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对代数初步知识的掌握水平。
2。使学生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意义;使学生熟练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进一步教会学生抓住联系整理知识的方法和针对重难点进行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复习重点:
代数初步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师:(对一个学生)你今年多大了?你们知道老师比他大多少岁吗?你们能用一个式字表示出老师比他大的岁数?
生:x表示老师的'岁数,(x—12)就表示出老师比他大的岁数。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代数方法。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块儿来整理复习代数初步知识。
二、整理知识
1。回忆整理。
提问: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哪些代数初步知识?请大家打开课本98页边看边回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忆在屏幕上逐一出示知识点: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简易方程、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比和比例。
师:这些都是过去学过的代数初步知识,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要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根据这些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并记录出整理的结果。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将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得简洁、清晰,又有特色!学生分组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交流整理的结果和过程。结合交流过程,师生共同评价各组的整理情况。
3.归纳概括。
提问:请大家比较一下刚才这些方案,你更喜欢哪一种?
小结:其实这些方案都很出色,虽然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是根据什么来进行整理的?它们都抓住了整理的关键,也就是根据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整理。这是一种很好的整理方法,咱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整理其它知识。
师:刚才大家都把代数初步知识分成了哪三个部分?(板书: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这节课,我们着重复习"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
三、复习提高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师:"用字母表示数"包括哪些?(板书:数量关系、定律、公式)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定律和公式,同学们有疑问吗?用字母表示数要注意些什么呢?我们一块儿来复习。
课件出示题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想一想:书写含有字母的式子应该注意什么?
(1)学校去年植树a棵,今年植树的棵数比去年的2倍还多6棵,今年植树()棵。
(2)同学们做操排成a行,每行a人,一共有()人。
(3)一本书有120页,小丹每天看x页,看了y天,还剩()页。
(4)一种足球每个原价a元,打折后现价b元,原来买100个足球的钱,现在可以买()个。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
提问:谁能总结一下,书写含有字母的式子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通过刚才的复习咱们知道,象这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简明的表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2.复习简易方程。
师:简易方程包括哪些内容?(板书: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
在你们的记忆中,什么是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概念来解决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题目:
①判断下面各式是不是方程?
②x+42=78÷3()2x-16()5x-2x=150()x<0。1()
学生用手势判断。提问:为什么第2和第4个式子不是方程?
②解下面的方程。想一想: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x+42=78÷35x-2x=150
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
提问: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师:可见咱们解方程时不仅要考虑每步的依据,而且要注意书写格式,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小结:刚才我们复习"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是针对这两部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的,这是一种重要的复习方法,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复习其它知识。
四、应用创新
课件出示题目:
一位朋友从济南乘火车到美丽的城市青岛,准备在那儿停留5天,最后乘火车按原路返回济南。请同学们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这位朋友青岛一行的全部开支。
板书:每天用餐a元,住宿b元。
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应引导思考:哪些开支是固定不变的?哪些开支是可变的?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下,这位朋友这次出差带多少钱比较合适。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看哪组设计得最合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不同的设计。)
提问:同学们设计出了这么多种方案,你们认为哪种设计最合适呢?
小结:通过这个问题可以看出,用字母表示一些不确定的量,能够帮助我们很好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对代数初步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谁能谈一谈学习的体会?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圆柱的认识(教材第17~2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侧面及圆柱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明确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理解长方形(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复习平面图形(出示课件)
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师:这些图形都是什么图形?生:平面图形。
2、复习立体图形(出示课件)
长方体、正方体
3、师:你们看这些塔,煤球是什么形状的?生:圆柱形的。
师:在一年级我们就看见过它,却没有深刻认识它,想不想进一步认识它?
师:好,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圆柱,一起走近它,看看它究竟有什么奥秘。
(教师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圆柱。
(1)师拿一个圆柱形的物体,问:同学们,观察圆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师指名回答)
(2)教师展示课件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
(3)教师: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特点?叫做什么?生回答。
(4)教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是哪几个面?这些物体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大家也可以拿出自己手中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交流。
(5)教师: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有几条?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6)师小结:圆柱有3个面,2个底面和1个侧面。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有无数条高,每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7)指出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圆柱体?
2、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1)教师:同学们,大家和我一起快速转动纸片,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组织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
(2)现在请同学们猜一猜左面的小红旗快速旋转,又会是什么形状?
(3)拓展:认识不同的圆柱图形的高的不同叫法
出示水井、硬币、水管图形讲解。
师:水井是圆柱形的,它的高也可以叫做“深”,硬币的高也可以叫做“厚”,三水管的高也可以叫做“长”。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8、19页的“做一做”。
组织学生先独立做一做,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完成教材第20页练习三的第1、2、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组织学生畅谈学习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圆柱有3个面,2个底面和1个侧面。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形,侧面是曲面。有无数条高,每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教学反思:
1.教学圆柱的认识,应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
2.探究圆柱的特征时,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出圆柱的特征。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圆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在学生观察、交流的基础上,指出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周围的面叫侧面。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目标,引入本课。
二、探究新知,意义建构
1、看一看
下面几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6000000)②安庆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2500000)③笑笑家的平面图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在纸上,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
2、说一说
(1)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
(2)在比例尺1:20xx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xx)厘米。
(3)在比例尺1:40000的地图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00)倍。
3、议一议
(1)什么是比例尺呢?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2)比例尺怎样表示呢?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或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比例尺有什么特征呢?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子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②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③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是“1”。
【意图】数学概念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自己发现特征的,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经历知识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有时,比例尺的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一个精密零件的长度只有3.5毫米,画在一张图纸上是70毫米,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70:3.5=700:35=20:1
答: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20:1。
2、有的地图上的比例尺用线段来表示。小明家在学校的正西方,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900米。你有办法找到小明家在图上的位置吗?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300米。(在学校正西方向900米。)
3、这位老师从广州坐飞机到北京开会,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
32×6000000=192000000(厘米)192000000厘米=1920(千米)
答:广州到北京实际距离是1920千米。
五、总结新课,整理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4、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找图书管理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知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法】
积极参与法,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活动,提高看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
学校让我们班推荐一位同学到学校图书室做图书管理员,老师已经选好了,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
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是第三组的.。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他可能是哪几位同学?如果要找到这位同学,还要知道什么条件?
这位同学的座位是在第3排,大家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中引入数学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1教学图。
让学生观察图,说说张亮同学坐在第几列?第几行。
(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2)张亮同学坐在第2列,第3行。用数对来表示(2,3)。
(3)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王艳和赵强的位置。
王艳(3,4)赵强(4,3)
(4)小结。
确定一个同学在教室的位置,要考虑两个要素:第几列和第几行。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第几列第几行的判断方法,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2、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课件出示电影院和电影票的图片。出示题目:举出生活中确定位置的例子,并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影院用电影票来确定位置,电影票一般都写着“几排几号”,“排”表示行,“号”表示列。比如“3排7号”用数对表示是(7,3)。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选择学生感举的事物,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例2。
(1)认识方格图。
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指导学生观察图。
这幅动物园示意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6,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用数对表示图中各场馆的位置。
提问1:我用了数对(3,0)来表示大门的位置,你们知道我是怎样想的吗?
【大门在示意图中处于“竖线3,横线0”的位置上,所以可以用数对(3,0)来表示】
你们能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熊猫馆(3,5)大象馆(1,4)猴山(2,2)海洋馆(6,4)】
(3)根据数对标位置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例认识和理解位置与坐标中数值的对应关系,让学生不但会用数对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位置,还会描述坐标图上的物体的位置。】
三、巩固运用
1、小游戏:看谁反应最快。
老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要在3秒内起立。
2、做一做。(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数对中的前一个数表示第几列,后一个数是表示第几行。
五、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做列从左往右
横排叫做行从前到后
张亮坐在第2列第3行(2,3)
(列,行)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1-10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8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03-31
【热】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24
【热门】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4-0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荐】03-3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03-3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03-2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