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

时间:2023-11-23 11:06:0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1

  第8单元总复习

  第1课时小数乘、除法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113第1题及练习二十五第2、3、13、14、2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建构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熟练、正确地进行笔算小数乘法,按照要求截取积的近似值,并能解答有关的小数乘法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题组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及速度,更深刻了解积与因数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合作题组练习,使学生自我意识中建立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各个知识点,在思维中理清各知识之间的联系。

  难点:深刻理清积与因数的联系及培养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复习归纳,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生独立做一做

  师生交流小数点的移动的规律。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113页第1题(1)。

  二、整理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元旦节,老师家搞了一次小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的购物清单吧!

  出示购物清单:苹果每千克2。5元,买了4。8千克;

  买了3件同样的玩具,共用73。5元;糖果每千克1。2元,共用22。32元;

  师:从清单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信息你可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算一算苹果的总价和玩具的单价吧!教师巡视,算完后

  师:谁来说说苹果的总价你是怎么解决的?

  (先让一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让他说说2。5×4。8是怎样算的,

  师:那也就是说,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是先,再,最后。板书:计算方法

  师:玩具的单价你又怎么解决的?(再让一个学生说73。5÷3是怎么算的,一起回忆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算算糖果的单价吧。教师巡视,算完后汇报方法。22。32÷1。2

  师:也就是说在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必须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像这里的22。32÷1。2就要转化为223。2÷12,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出示:5。98÷0。23 19。76÷5。2 8。84÷1。7 21÷1。4

  师:这几道题在计算时该怎么转化呢?

  除法法则:一看:看看除数是几位小数。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数位(把除数转换成整数)。三对齐: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同学们刚才算的三道题到底对不对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说验算的方法)

  师:小数乘除法的验算与整数乘除法的验算方法是相通的。

  即时练习:指名板演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2题。

  三、整理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简算

  师:刚才我们用竖式算出了苹果的总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数的特征,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试试吧!

  (巡视,选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指名说简算依据。)

  师:看来整数乘法运算定律也适用于小数。(板书:运算定律)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五第3、13题。

  四、复习取近似数

  师:既然是元旦节就要有节日的气氛,老师准备用彩带布置家。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40米彩带做花环,彩带每卷长7。5米。

  (1)需要买几卷彩带?40÷7。5=5。333…(卷)≈6(卷)

  师:5。333…是循环小数,而且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板: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师:这里要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数。(板书:取近似数:进一法)

  (2)一卷彩带3。18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18×6=19。08(元)≈19。1(元)(板书:四舍五入法)

  (3)每1。5米做一个花环,40米彩带可以做多少个花环?

  40÷1。5=26。666…(个)≈26(个)(板书:去尾法)

  师:取近似数就有三种方法,同学们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哟!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五第14题。

  五、混合运算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棒!这么快就把清单中的一些问题解决了。老师这也有两道题目想请你们帮忙算一下,好吗?比比看谁算的快。

  4。6+5。4÷0。27 3。2×25 ÷8

  (学生汇报时要说运算顺序。)

  师: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再算

  师:看来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板书: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六、拓展提高: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五第21*题。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分析:领先的运动员与最后的运动员相遇时,两人跑完了2个3km即6km,所以两人的相遇时间可以用两人跑的总路程6km除以两人的速度和求得。相遇时离返回点的距离可以3km减去最后的运动员跑的路程,也可以用领运动员跑的路程减去3km求得。(10分钟,100m)

  七、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对小数乘除法进行了整理与复习。谁来说说我们主要复习了哪些知识?这节课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八、作业:教材第113页第1题(2),练习二十五第3、5、6、16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除法复习课

  因数→整数计算方法先,再,最后

  除数→整数一看、二移、三对齐

  运算定律

  小数乘除法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四舍五入法

  近似数进一法

  去尾法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

  2.提高学生类推迁移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发学习热情

  1.计算:50×13×2 125×7×80 3×25×4你能快速的计算出结果吗?(ppt)

  2.计算12×5×60 30×7+85 250×4-320 (ppt)

  如果第一题没能难住你们,那么这一些题呢?

  在这些题中,你应用了哪些我们已学过的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3.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

  二、探索新知

  1.把上面复习题稍作变动(加上小数点),让学生说一说改动后的'运算顺序是什么?(ppt)

  变1.2×0.5×60 30×0.7+8.5 2.5×4-3.2

  教师板书: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

  2.引导性谈话:整数运算与小数运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和连乘、乘加、乘减完全相同,整数乘法中有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些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能适用吗?

  3.举例说明: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0.8×0.5)×0 .4○0.8×(0 .5×0.4)

  (2.4+3.6)×0.5○2.4×0.5+3. 6×0.5

  4.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5.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三、巩固知识

  教学例7

  计算:

  (1)0.25×4.78×4

  (2)0.65×201

  1.第一道题你打算怎么计算?应用了什么定律?

  2.第二道题你打算怎么计算?应用了什么定律?

  师板书:

  0.25×4.78×4 0.65×201

  =0.2 5×4×4.78=0.65×(200+1)

  =1×4.78=0.65×200+0.65×1

  =4.78=130+0.65

  =130.65

  做一做(课本),生黑板演示

  四、总结

  (一)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二)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想向大家说吗?

  (三)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研究

  板书:

  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0.25×4.78×4 0.65×201

  =0.25×4×4.78=0.65×(200+1)

  =1×4.78=0.65×200+0.65×1

  =4.78=130+0.65

  =130.65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例2、练一练,练习十五第4~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明白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才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注意积里小数点的位置。使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教学准备: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一张长4.2米,宽3.1米的长方形房间平面图。

  要给这个房间铺上地板,需要多少平方米地板呢?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汇报计算结果。

  这是一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说说小数乘小数计算的方法是什么?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教学新课

  1、创设情境。

  房间里显得空荡荡的,需要给它摆上一些家具,要有睡觉的地方吧!出示床的位置及尺寸。

  人总是爱美的,在阳台上给摆上一个花架,种些花花草草的多美呀!出示花架的位置及尺寸。

  2、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床1.95×1.1”表示什么意思?

  花架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呢?

  3、出示问题:花架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怎样列式呢?学生口答,板书:0.28×0.28。

  4、探究方法。

  (1)这是一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说说看小数乘小数在计算时按什么的计算来进行?我们来试试看。

  学生尝试完成计算,巡视指导。

  (2)学生口答计算过程,板书按整数计算的过程:

  (3)0.28×0.28的积应该是几位小数?出现了什么问题?

  (4)你是怎样点上小数点的?

  (5)怎么解决呢?谁到黑板上来在积里把小数点给点上去?

  (6)归纳:计算小数乘小数,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在小组里互相说说方法。

  5、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积应该是几位小数?要注意什么问题?

  6、这里放了一张床,再加上一个床头柜就像样了吧!出示床头柜的位置及尺寸。

  帮他设计一下,房间里可以再放些什么家具呢?

  出示写字台、书橱的位置及尺寸。

  这下房间里就很舒适了,其他几样家具的占地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呢?

  各个小组把要计算的任务分工来完成计算。比比看哪一组最快最准确。

  汇报计算结果,说说每题的积各是几位小数?点小数点之前是否要补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独立完成填写,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十五第5题。

  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讲。

  3、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

  要求哪一块铝板面积大,先要求什么?

  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4、完成练习十五第7题。

  怎样列式?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

  5、完成练习十五第8题。

  小组讨论完成,汇报结果。

  有什么发现吗?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对自己在课堂的表现自我评价一下。

  课后小记:本课的练习设计感觉和教材的难点不相匹配,很少有计算出现位数不够,要补0的。从练一练到练习十五的设计都是如此,如果在练习的设计上进行一些优化和改进,多一些针对性练习,效果会更好,学生的计算也不会出现比较多的错误。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教材P83整理与复习第2题及练习十八第3~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使学生能正确地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分析、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句,找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对关键句所叙述的等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回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引入:前面我们复习了方程的意义和根据等式关系解方程,现在我们继续来结合实际列方程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审题,设未知数x 。

  (2)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答句。

  2.哪一步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划出第2步)根据你的做题经验,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找到等量关系?

  学生汇报:找关键句子。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83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二、分类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水果店也能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看这些水果多新鲜呀!小玲的妈妈买了三种水果,它们的价钱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妈妈给出的信息,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的等量关系。

  1.出示关键句子,说说等量关系。

  (1)4千克苹果和2千克的橙子共34元。

  (2)2千克的橙子比4千克苹果便宜6元。

  (3)买苹果和桃子各1千克共用11元,每千克桃子的价钱是苹果的1.2倍。

  (4)1千克的桃子比苹果贵1元,每千克桃子的价钱是苹果的1.2倍。

  (5)买橙子的'价钱比苹果的3倍多5元。

  (6)3千克的桃子比6千克的香蕉贵9元

  2.分类。

  师:根据以前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它们分一分类,并把同类的序号分别写在横线上。

  3.请学生上台分类,预设分成两种类型:(1)和差关系。(2)和倍、差倍关系。

  4.小结。

  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以上两种类型很快地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

  三、列方程解答问题,对学生进行查缺补漏

  师:现在请大家利用关键句子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1.妈妈买来的2千克橙子比4千克苹果便宜6元,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2.买苹果和桃子各1千克共用了11元,每千克桃子的价钱是苹果的1.2倍。每千克苹果和桃子各是多少元?

  (1)学生试做。

  (2)汇报过程。(从哪里找到等量关系的,如何列方程解答。)

  (3)查缺补漏。(请同学帮助解决错例问题。)

  (4)小结:我们在做题时要根据题意认真审题,根据题目中关键句子所表示的和差、差倍或和倍的关系,找准等量关系,从而准确地列出方程解答。

  四、综合练习

  师:现在我们进行能力大比拼,看谁能很快地写出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1.完成教材第84页的第3题。

  提问:列方程解应用题有哪些步骤?验算时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84页的第4题。

  ⑴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小组交流,列出式子。

  ⑶派出代表,将交流的结果展示给其他同学

  3.拓展练习

  教材第85页第7、9题。学生独立解答,然的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订正。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说说收获,教师点评。

  作业:教材第84~85练习十八第4、5、6题。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5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1、长方形:

  @ 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

  字母表示:C=(a+b)×2

  @面积=长×宽

  字母表示:S=ab

  2、正方形:

  @周长=边长×4

  字母表示:C=4a

  @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表示:S=a2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字母表示: S=ah

  4、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底=面积×2÷高;高=面积×2÷底】

  字母表示: S=ah÷2

  5、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表示: 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

  高=面积×2÷(上底+下底)

  6、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平移、割补法

  7、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拼凑法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8、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拼凑法

  9、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10、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11、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12、组合图形面积(或阴影部分面积):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整体-部分=另一部分)。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6

  整体内容分布:

  (一)数与代数

  (三)统计与概率

  1.小数乘法统计与可能性

  2.小数除法

  (四)数学思想方法

  3.简易方程数学广角――数字编码

  (二)空间与图形

  (五)综合应用

  1.观察物体(二)

  1.量一量找规律

  2.多边形的面积

  2.铺一铺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一、教学内容

  小数乘法

  积的近似值

  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三、编排特点

  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米、分米、厘米”是他们熟悉不过的计量单位了。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换玻璃”(与米、分米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角之间、米、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淡化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应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入手。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根据小数与整数的密切联系,教材先教学小数乘法,再教学分数乘法。与原义务教材比,淡化了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把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并由此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3.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

  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在例3、例4中,均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③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概括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例4的教学中,应用合作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有序地概括出计算小数乘法的一条清晰的思路: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借助时间线段图或竖式来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间经过多少时间

  【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2.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运用知识的能力。

  3.按要求计算时间,培养合理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计算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能借助时间线段图或竖式来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间经过多少时间。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出示课题

  师:这节课是()时()分开始的,到()时()分下课。你能算出这节课上了多长时间吗?学习了今天的本领你就能得到答案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时间的计算)。

  [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

  小丁丁上午9时28分进入动物园,当天上午11时09分走出动物园。小丁丁在动物园里参观了多长时间?

  读题,明确题意:已知进入的时刻和走出的时刻,求经过的时间段。

  2.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3.反馈。

  可能出现:

  ①利用时间线段图

  9时28分,到10时,经过了32分钟,到11时又经过1小时,最后到11时09分,又经过了9分钟。所以,32分+1小时+9分=1小时41分钟。

  9时28分,到1 0时28分,经过了1小时,到11时,又经过了32分钟,最后又经过9分钟。总共经过了1小时41分钟。

  ②利用竖式计算

  4.分析交流:

  ①哪个竖式计算是正确的?为什么?

  ②41分钟是怎样得到的?

  5.小结:在时间的计算中,“小时”和“分”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运用线段图和计算的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解题的过程,并得到最终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1.小丁丁跑800米用了6分24秒,小胖跑800米用了5分45秒,两人跑800米相差多少时间?

  2.15时44分从上海开出的'火车,于当日18时40分到达南京,这列火车在路上花了几小时几分?

  可以这样算:从15时44分到18时44分,经过了3小时,再减去多算的4分钟,就是2小时56分钟。

  [巩固练习,学生能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时间。]

  四、总结

  “同一天中,某一时刻经过多少时间会到哪一个时刻”,或者“同一天中,两个时刻间经过多少时间”的时间计算问题,可以使用时间线段图或竖式计算来解决,生活中这样的时间计算问题很多。

  五、课后练习

  运用今天学习的本领计算:

  1.从家出发到达学校的时间。

  2.吃一顿晚饭的时间。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提高除法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题不同类型的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练习九)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提醒学生思考:第2小题十位上为什么是0?第4小题个位上为什么是0?

  2、练习九第2题

  分组讨论比较。

  第一组:这两题商里的'2个0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第二组:这两题的末尾为什么都是0?为什么第2小题有余数?

  第三组:这两题商里的0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九第3题

  读题,说说题意。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你准备怎么做?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观察表格,你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乘积相等,挖的天数越多,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挖的天数越少,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

  3、完成练习九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怎样求有多少个合格的节能灯?怎样求需要多少包装盒?

  4、完成练习九思考题

  (1)题目中对商有什么要求?方框中可以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2)题目要求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板书设计:

  1.商是两位数80……2商是三位数102……4

  商是三位数150商是两位数40……6

  2. 120 102 290

  290……2 102……3 100……3

  3.420÷4=105(下) 321÷3=107(下)

  540÷6=90(下) 505÷5=101(下)

  90

  吴小娟拍得最快,金阳阳拍得最慢。

  4.840÷8=105(米) 840÷7=120(米)

  840÷6=140(米) 840÷5=168(米)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商越大。

  5.640-10=630(个) 630÷6=105(个)

  教学反思:

  1.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并交流解决的方法和结果,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

  2.学生对根据条件提问题还有困难,在教学时,要注重锻炼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教材P89~90练习十九第4~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底、高、面积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计算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测、验证、比较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的直接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逆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1.计算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是32cm,高是8cm。

  (2)底是8.5cm,高4.2cm 。

  2.测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一、课前反思

  通过昨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呢?

  二、交流解惑

  (一)自主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反思

  2、以小组为单位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说一说都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班内汇报。

  (二)汇报、解疑,进行组内交流、组际解疑,老师进行点拨。

  (三)组内练习

  1、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练习十九第4题)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

  2、只列式不计算:选择合适的底和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在解答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找准对应的底和高。

  (四)指导练习

  1、补充题: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l)学生先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先独立列式,然后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10000 =1.95(公顷),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求?

  将(3)与(2)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讨论归纳后,学生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0)

  (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思想进行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积后才能进入下一步计算,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2、练习十九第6题。

  (1)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相等。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学生观察得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都是2.8 cm,高都是1.5 cm。

  (3)启发学生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3、练习十九第7题。

  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4、练习十九第8题。

  让学生观察、讨论什么不变,什么发生了变化(四条边的.长度不变,底边上的高发生变化),从而得到它们的周长不变,但面积变小了。

  (五)巩固练习

  1、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讨论: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

  要求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3)让学生自己列式,再全班集体订正。

  2、教材第90页练习十九第11题。

  (1)议一议:把两个小三角形拼接在一起,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2)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引导得出: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因此面积都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48÷2-24(cm2)。

  四、课堂小结。组织学生认真回顾这节课的知识,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练习

  S=ah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小数乘整数算理

  教学目的:

  1、复习小数的组成和意义,为小数乘整数作准备。

  2、通过具体情境,初步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重点让学生理解将小数变成整数,进行计算,在得出积后再还原倍数的方法。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教学重点:小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得出小数乘整数的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请学生口答:

  0.517=()×0.1+()×0.01+( )×0.001

  0.909=()×0.1+()×0.01+()×0.001

  8个0.1与2个0.01组成小数()

  9个0.01与7个0.001组成小数()

  0.5=()×0.1=()×0.01=()×0.001

  10×0.1=()10×0.01=()100×0.001=()

  30.07÷10=□ 0.062×1000=□

  3 .732×10=□ 37.32÷100=□

  小结:小数的意义,为小数乘整数打下基础。

  二、新授

  1 、出示课件

  创设了一幅小胖画的浦东景色的儿童画。

  师:这幅儿童画是什么形状的?要求它的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

  你能算出这幅儿童画的面积吗?

  2、师提示:这里有3种方法,你能告诉我他们是怎么得出结果的。(演示课件)

  让学生分组各讨论一种算法。

  小结:小胖是通过数的组成;

  小巧是将单位变小,数字变大,使算式变成整数之间的乘法,再将积按小数点的移动将单位变大数字变小;

  小亚是将其中的一个小数扩大成整数,在得出积后再缩小相同的倍数。

  3、试探练习

  完成书本的8页试一试1、2,让学生选择任意一种方法进行计算,让学生说明算理。

  4、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用了其中一种方法得出了结果,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哪种更实用,更方便?

  得出结论,将其中的一个小数扩大倍数到整数,再从积里缩小相同的倍数最方便,它只改变一个数的大小,利用整数的计算法则继续计算,比较可操作。

  三、练一练

  1、口答:

  ①一个因数不变,一个因数扩大100倍,积()。

  ②0. 7×3表示();3×0.7表示()。

  ③计算2×4.8当把两个因数看作2×48时,积要();为了使积不变,乘得的`积应该()。

  2、完成第8页先估算,再计算

  6×0.9 1.8×2 7×3.5

  要求学生做在书上。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几种方法来解答小数乘一位整数的乘法?

  五、作业

  六、板书

  小数乘一位整数

  1、数的组成

  2、同时扩大两个因数,进行整数的乘法运算,再从积中缩小相同的倍数。

  3、扩大小数的倍数,进行整数的乘法运算,再从积中缩小相同的倍数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讨“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方法。

  2、能正确列式解答“求平均数”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讨“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三个数学小伙伴都想和老师比赛投篮,1分钟内看谁投中的个数多。小胖1分钟投中了5个,他认为这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水平,于是要求再给他两次机会,让他能充分发挥出水平。第二次,他投中了5个,第三次,还是5个。看来他的水平很稳定,用5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水平合适吗?

  二、新授

  1、师:小淘气1分钟投了3个,他也要求再给两次机会。第二次投中5个,第三次投中4个。

  刚刚小胖三次都投中5个,那显然就用5来代表小胖的水平。现在用几来代表小淘气1分钟的水平呢,说说理由。

  生:用4来表示……;用5来表示……。

  师:用超常发挥的补救发挥失常的,这时候,用4来代表他的水平比较合适。这个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因为4在3和5的中间;把超常发挥和发挥失常的去掉,他们不具备代表性;因为4是3、4、5的平均数……

  师:不管超常发挥还是发挥失常,都是他自己投的,就先求和再均分,(板书)能使每一次的个数一样多。移多补少的目的也是将每一次的个数变成一样多(板书)。用一样多的这个数来代表他的水平合适吗?

  遇到这样数据多多少少的,就可以通过先求和再均分,找到能代表他水平的数。

  2、师:小丁丁直接要求有3次机会,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第一次投了3个,第二次投了7个,第三次2个,看来水平很不稳定,一起用手势高低来表示他的三次投篮结果。

  师:你觉得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的水平呢?

  生:计算,是4。

  师:4是从哪里来的?前面的小淘气是3个、4个、5个,好歹还有个4出现,这里一个4都没有,怎么会用4来代表呢?和同桌说说道理。

  生:3+7+2=12个12÷3=4个(板书算式)

  生:还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7拿出1给3,再拿出2给2。(媒体)

  师:现在用4来代表小丁丁的水平合适吗?不管是求和均分还是移多补少,这两个方法的目的都是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像这样通过求和均分或者移多补少,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就是在求原来这些数据的平均数。(板书)

  我们说,4是3、7、2这3个三个数的平均数。

  那么小淘气的投篮水平也是4,这个4又是哪些数的平均数呢?

  生:他投了3次,所以4是3、4、5的平均数。

  师:这个4能代表小丁丁第一次的投篮水平吗?能代表他第二次的投篮水平吗?能代表他第三次的投篮水平吗?我们辛苦了那么久,结果这个4既不能代表第一次的水平,又不能代表第二次的水平,也不能代表第三次的水平,那它到底代表的什么呢?

  师:平均数不代表某一次的水平,而是代表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整体水平。(板书)

  3、师:终于轮到老师投篮了,老师想要4次投篮机会,小朋友会同意吗?为什么?

  师:小丁丁笑了,老师,我们比的是平均水平,又不是比总数,你投好了,还要除以4,投得差了,仍然要除以4,更差了。我们就同意你投4次。

  老师第一次1分钟投进了4个,第二次6个,第三次5个。到这里老师心里十分后悔,如果只投三次就好了。老师想就此收手,你们猜3个小朋友会同意吗?为什么?老师如果投第四次,可能赢吗?也可能输。

  老师第四次投中了1个。我赢了还是输了?算一算。

  如果我第四次投中了5个,我的水平是多少?如果第四次投中了9个呢?

  三、练习

  1、姚明比平均身高高,既然有人比平均身高高一点,就有人的身高……

  不然移多补少补给谁去呢?

  2、平均身高160,但不是人人都160,排在中间的人一定是160吗?

  3、平均水深才110,所以以他140的身高肯定淹不死,是吗?

  生:这是平均水深,是移多补少的结果,是求和均分的结果,也许有的地方比140深得多。

  出示水下图片。

  师:掌握了平均数以后,回到生活中再来看在这些数据还会上当吗?

  4、有一则调查新闻,说先在的男性平均寿命是71岁。30年过去了,男性平均寿命从68上升到了71,该高兴还是难过?可是一个老爷爷看到新闻都难过得哭出来了,他今天刚过了70岁生日,你觉得他为什么会难过?他有必要去难过吗?说明他不懂平均数。你懂不懂平均数?你能用今天学的本领来劝劝他,让他喜笑颜开吗?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12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材第110 一112 页的内容及第113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认识将旧知识转换成新知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2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和验算。

  3 .通过学习回收有用垃圾的计算,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重点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两周前,老师布置了一项调查、收集资料的作业: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主要有哪些生活垃圾?每种垃圾大约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哪些垃圾可以作为有用资源回收?同学们可以以生活的社区为单位分组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在下表中:

  (二) 教学实施

  1 .交流调查情况,并提出问题。

  请学生将课前调查的情况进行交流,触发联想,让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融人环境教育中。然后老师把某个小组调查好的一份统计表用投影仪显示出来。如下表:

  老师:我们知道纸张和废金属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呢?

  请学生列出算式: + =

  2 . 探讨" + "的算法。

  (1) 尝试计算" + "。

  老师巡视,然后将学生中的几种不同算法列举在黑板上。

  ① + = + = =

  ② + = + =

  ③ + = = =

  ( 2 )集体。

  让学生分别对上述三种计算方法进行。达成共识:第一种算法正确,但不简便。将 和 通分时,没有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而是找它们的公倍数,所以计算时数据较大,结果还要约分。第二种算法既正确又简便,先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通分后再相加;第三种算法不对,算理错了。两个分数的单位不同,一个是 ,一个是 ,单位不

  同的两个分数是不能直接相加的。老师用图加以说明:

  ( 3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在集体的基础上,老师用课件动态显示 + 的计算的过程,边演示边说明:由于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是20 ,所以把圆平均分成20 份,这样 变成 , 变成 ,所以 + = + 。

  老师:通过计算 + ,谁来说一说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怎样相加?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老师请学生打开教材第110 页,让学生将自己表述的语言和教材上的文字语言进行对照,学会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异分母的`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 .教学教材第111 页例1 的第(2 )题。

  ( 1 )由验算引人异分母分数减法。

  请学生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2 题。先做左边的两道小题。

  - = ( ) - = ( )

  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验算,方法有两种:一种重算法(将原式再算一遍);一种逆算法,逆算关系有两种,学生多数会用此法验算。

  ① 利用关系式"减数+差=被减数"。

  因为 + = = ,所以原式计算正确。

  因为 + = ≠ ,所以原式计算错误。

  ② 利用关系式"被减数一差=减数"。

  因为 - = - = ,所以原式计算正确;

  因为 - = - (结果为负数),所以原式计算错误。

  学生完成后,集体讲评。利用实物投影将上述两种不同的验算方法展示出来,然后请学生表达计算的过程。当学生说到利用关系式"被减数一差=减数"进行验算时,着重让他们说一说 - (先通分,将 化成 )。

  在学生说算法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归纳:异分母分数相减,也是先通分再相减。

  ( 2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再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2 题中右边两道小题。

  老师:"你会验算右边两道小题吗?请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验算过程。集体反馈时,先请板演的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验算,然后请用"和一个加数"的方法进行验算的同学说一说,如何计算是 - 和 - 。引导学生把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减法中去。

  老师:通过计算 + 、 - 等算式,你能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让学生自己归纳,然后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 3 )说明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老师指着学生验算的4 道题目,提问: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主要有哪些?它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吗?

  4 .完成教材第111 页例1 的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集体订正书写过程。

  5 .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1 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每道题中两个分母的特征,是特殊关系的直接找出最小公倍数。

  6 .完成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四)思维训练

  1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找出规律。

  + + = + + + = + + + + =

  应用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式题的得数。

  + + + + + + =

  2 .想一想,哪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的和是 ?

  + =

  (五)课堂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般情况下,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注意在通分时,为了计算简便,应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分数的认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将为后面的分数的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引导学生从现实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学会合作,与人分享收获,并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原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法学法:

  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制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学法上谈一谈。

  教学教法:

  我会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让学生探究体验、参与合作、互动讨论。

  教学学法:

  引导学生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小明和小红在手工课上折纸鹤)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提问,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引出算式1/2+1/4(板书算式)

  此环节抓住切入点生成本节课的问题,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相加怎样计算让学生体会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必要性,在生活中确实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因猜想而紧张的沉思,从而达到风起云生的效果。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

  1、独立思考——投石问路

  在提出1/2+1/4得多少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全体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己的通过画图、折纸、探索计算的算法。

  2、合作交流——曲径通幽

  算完后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

  3、汇报交流——水到渠成

  小组说完后,哪组的同学起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想法其他还有别的想法吗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请况

  1/2+1/4=1/6

  1/2+1/4=2/6

  1/2+1/4=2/4+1/4=3/4

  不管是哪这种想法,我都不会急于表态,而是把问题抛回去:请同学们想想,你同意那种意见为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不仅说出得多少,更应结合图形、画图说明为什么先通分的道理,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二)异分母分数减法

  出示提出的问题:你能计算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吗学生独立探索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出示试一试两题,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小结计算方法

  观察算式,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加减法

  让学生思考、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小结优化,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算法——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加减。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吗引导学生总结提醒大家注意的事项。

  此环节抓住问题的的着力点讨论,让学生探究有实效,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汇报交流抓住知识的突破点,以求达到由“投石问路——曲径通幽——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我会设计基本练习(课本练一练1—3题)、提高练习(练一练第4题)、综合练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先看清题意,再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关注有什么不一样的或是不对的

  此环节抓住盲点练习,让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学到的知识,还有情感体验。

  此环节抓住新知识增长点,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更深刻地运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31

  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2、知道求“平均数”的一个基本方法——平均数=总和÷个数;

  3、知道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它的取值范围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意义与方法,2、培养学生一定的估测能力,能对平均数的结果做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3、培养学生具有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用途,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夹玻璃球的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师:老师这里有200个玻璃球,要平均分给我们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能分到几个玻璃球?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要用除法来做?

  生:200÷5=40(个)平均分

  2、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玩夹玻璃球的游戏,先听清游戏规则

  (1、不能用手拿2、掉在桌上和地上的不算,时间:30秒钟。好,谁愿意来做裁判,帮大家看时间?我也加入一组玩。)

  3、请小组长负责统计每组夹玻璃球的总数。

  按组汇报板书

  【教学策略说明:从夹玻璃球的游戏导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高低是怎样的?

  2、师:就请大家把自己这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算一算。

  生:汇报各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

  师:这些表示各个组平均每人夹玻璃球的个数叫作“平均数”,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

  师:算出了平均数,现在可以比出夹玻璃球水平高低的名次了吗?

  3、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公正的裁判,出示:

  同学们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

  年龄低年级组中年级组高年级组总分760588480人数865

  师: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4、通过第一个游戏和为集体舞比赛排名,谁能说说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

  板书:总和÷个数=平均数

  5、例题教学

  师:同学说得很好,现在来看看这几座大桥,你们都认识吗?

  师:现在老师把五座大桥的长度告诉你们,请你们用计算器帮忙算出五座大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师:完成后翻开书P31进行校对并读一读书上是怎样介绍平均数的。

  师:(媒体上)在这道算式上,括号里的一组加法运算表示的是什么?5表示什么?得到的最后结果叫什么?

  师:这个平均数6584。6米又表示什么意思?那么这五座大桥的长度有没有等于这个平均数的?说明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它是一个“虚拟数”。

  师:再来看看我们一开始做的两组题,200÷5=40是平均分,40是一个什么数?而右边一列算出每组夹玻璃球的平均数是个什么数?

  6、了解了平均数的一些知识后我们来看这道题

  有一篮子鸡蛋,每个鸡蛋的重量如下:

  56g,55g,54g,58g,55g,53g,54g

  先请同学估计一下这篮子鸡蛋平均一个有多重?你是怎么想的?

  生:试做并交流(56+55+54+58+55+53+54)÷7=55 (g)

  师:请将平均数55与每个鸡蛋的实际重量比一比,结果怎样?这道题算出的平均数与条件中一些数据会一样,是不是平均数就变成实际数了?为什么?

  师:观察平均数和每个鸡蛋的重量,你发现了什么?

  7、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怎样来求平均数?还明白了哪些道理?

  【教学策略说明: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高低引出要“算出每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比”,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让同学们根据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来排名,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实际作用以及计算的方法:总和÷个数=平均数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1、选择题:

  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中是最矮的一位。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1)他的身高是160 cm 。

  (2)他的身高是160 cm以下。

  (3)他的身高是160 cm以上。

  (4)他的身高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2、拓展题:

  有3包糖,第一包35个糖,第二包有40个糖,第三包有45个糖

  有3组小朋友,第一组12人,第二组有8人,第三组有10人

  怎样分糖,比较合理?

  四、总结:

  你们今天学会了什么?有什么不懂要问的吗?

  Ⅱ:教案设计说明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平均数”安排为统计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是由平均数的认识,平均数的计算和平均数的应用三个部分组成。本课则是第1课时,让学生认识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集中趋势,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结果是不同的,要弄清“虚拟数”和“实际数”是教学的难点。

  (一)从夹玻璃球的游戏导入新课

  1、先让学生将200个玻璃球,要平均分给五个小组,引出200÷5=40(个)平均分的意义。

  2、接着组织学生玩夹玻璃球的游戏。

  3、请小组长负责统计每组夹玻璃球的总数,按组汇报结果

  这个开头既很快的复习了平均分的意义,又非常吸引学生,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游戏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高低引出问题——因为每组人数的不同,看夹球的.总数比哪组夹玻璃球的水平高,有学生认为是不合理的,由此引发——“怎么比才合理”,通过学生的讨论问题最终获得解决的方法,“算出每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比”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

  2、让同学们根据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来排名,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实际作用以及计算的方法。在两个生活实例的引导下,学生就比较内容能够得出总和÷个数=平均数的结论。

  3、有了上面两道题的铺垫,书上P31的例题我就让学生去体验求平均数的完整过程与方法。

  4、了解了平均数的一些知识后让我让学生来看这道题“有一篮子鸡蛋,每个鸡蛋的重量如下:

  56g,55g,54g,58g,55g,53g,54g

  先请同学估测这篮子鸡蛋平均一个有多重?再计算”。这道题是例题下的试一试,因为数字比较小而且较接近,所以我利用学生估测的结果和实际的平均数引发讨论出“平均数”是个虚拟数的的意义所在之处。以实例来证明,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安排了基础题和拓展题,基本题就是选择题,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真正含义,也是检测本课知识目标是否达标的有效方法。

  拓展题让学生悬念顿生,迫使他们自觉产生思维碰撞,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从而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一般方法。

  总之,这堂课力求使既定的三维目标都能达到并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能够初步形成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Ⅲ: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统计”教学的主要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平均数的意义,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等。粗略地看,这部分内容好像无异于传统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但仔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知识还是这些知识,但通过这些知识所要传递的理念和思想,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平均数的教学应该呈现出新的气象。本学期,我就以“平均数的认识”开了一堂课,颇有感触。

  一、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小学生来说,平均数是表示“集中量数”,这样的专业术语是难于理解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景:分小组在30秒内,玩夹玻璃球的游戏,然后统计每个小组夹玻璃球的总个数,最后进行比较哪组夹得多。因为我将每组的人数安排的有多有少,所以学生在比较时提出看夹球的总数比是不公平的,引起争论,为解决问题大家经过讨论想起了算出每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来比就公平的,从而我很自然的介绍了平均每个人的夹球数又叫做“平均数”。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把握平均数的意义。这个教学情景的创设,调动了不同层次的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有趣的游戏吸引了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乐在其中,整个学习活动没有一位学生是等待状态的。多变的练习,让学生对“平均数”得到多方面的感受。

  二、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感受。本节课在练习设计中,我大幅删减了纯粹的技能训练,每个练习题在保证基本的双基训练功能的前提下,都力图呈现各具不同的侧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在知识技能以外的其他方面得到提升。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找因数,观察它们的特点,初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2、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3、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的观察,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正方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先复习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的分类。

  2、教师引入:同学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找质数。

  板书课题:找质数。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谁拼的方法多,动作还快。

  (同桌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合作,并完成书第10页的表格。)

  2、学生汇报,教师填表(投影出示下表)

  小正方形个数(n)拼成的.长方形种数n的因数

  (1)让学生观察左表中各数的因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结合上面的发现,将2—12各数分为两类,说一说这两类数分别有什么特点。

  3、教师提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4、教师: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

  1、在1 4 7 10 11 15 17 18 21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完成课件练一练1、2题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五、作业。

  优化作业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06-12

5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10-18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08

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10-08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9-26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2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19

五年级数学教案02-06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6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