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方程式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化学方程式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方程式教案1
教学目标
技能 1.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正确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
2.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懂得质量守恒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
过程
方法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比的分析,初步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
态度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难点 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及化学计算设答与物理、数学的区别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复习提问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提问]那么能否利用化学方程式中量的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呢?
创设情境
【投影】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1Kg的氢气就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跑大约100Km。水是生命之源,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即可利用光能将水分解制取氢气。
【问题】一桶18kg的水产生的氢气可供汽车跑多远?你准备怎么算?
【过渡】依据物质的质量比来计算,这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板书课题)
指导阅读
【提问】怎样把同学们的思路清楚的表示出来呢?
【指导】阅读课本第100页例题1.要求:对照例题1把完整的解题过程写出来。
【投影】展示学生的完整书写格式
【课件展示】完整的解题格式。
并请同学们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解题步骤及化学计算题中设答与物理、数学的区别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从三方面叙述
思考讨论:根据方程式中物质的质量比由水的质量求氢气的质量,再折算出汽车跑的路程
阅读后书写
评价与指正
观看
讨论归纳
学生活动 通过复习明确方程式的含义为下一步的计算奠定基础
用具体的情景素材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
尝试用数学计算式结合化学方程式中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解题
通过自学的方式尝试根据化学方程式规范地解题
设 计 意 图
【小结】
1、计算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2、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平,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3、计算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4、标出已知量、未知量;
5、列出比例式;
6、解比例式(一般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7、简明地写出答语。
巩固练习
课本第101页课堂练习
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总结归纳
【提问】同学们能从以上练习得出什么结论吗?
【小结】已知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求算方程式中其它任
何物质的质量。
【指导】阅读例题2,再次强调格式
【设问】实际生产中,开采的石灰石中一定含有杂质,你们考虑一下,能将它的质量直接带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为什么?
【小结】计算时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补充)有关含杂质的物质计算在第八章学习
【展示】电解36克水可得到多少克氢气?下面是四位同学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如下,检查后回答: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做得对吗?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甲同学[解]设可得氢气质量是x。
HO2 H↑+ O2↑
33 1
36g x
答:氢气的质量是1.1g.
乙同学[解]设可得氢气的质量是x。
H2O H2↑+ O2↑
18 2
36g x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分析解题依据
归纳步骤
一生板演其他人在练习本上书写计算过程
讨论
阅读
讨论:不行,因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是指不含杂质的纯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甲不对
启示:化学式书写要准确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乙不对
启示: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学生活动 通过对比归纳让学生清晰、明确地掌握化学计算题的基本格式和理论依据
使学生再练习中正确规范地解题
培养学生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格式
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计算格式的训练再次突破教学难点
设 计 意 图
答可得到4克氢气
丙同学[解]设可得氢气的质量是x。
2H2O 2H2↑+ O2↑
20 4
36 x
答:可得到7.2克氢气
丁同学[解] 设可得X克氢气。
2H2O 2H2↑+ O2↑
36 4
36g x
x = 4 g
答:可得到4克氢气
【小结】计算要领:写对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要配平;算准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巩固提高
大家知道食盐是常见的调味品,但你知道吗?它还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利用食盐可以制取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等,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 Cl2 +H2 +2NaOH
若每天生产氯气71Kg,问:(1)该厂至少需要氯化钠固体多少千克?(2)同时能生产氢氧化钠多少千克?
反思交流谈谈本节课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作业:课后习题4、5、6.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丙不对
启示:要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不对
启示:解设比答要完整
练习
谈感受
完成作业
展示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以此创设情境发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和敏锐的观察力
规范解题
提高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计算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二、计算步骤: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计算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4、标出已知量、未知量;
5、列出比例式;
6、解比例式(一般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7、简明地写出答语。
三、计算类型:已知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求算方程式中其它任何物质的质量(计算时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四、计算要领:写对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要配平;
算准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化学方程式教案2
学习目标
1、掌握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的计算技能,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2、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全面性、严密性、发散性和求异性。
3、领悟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内容简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化学的重要计算技能,本节学习的计算是关于纯物质的计算,以后还要学习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计算,本节内容是以后学习有关计算的基础。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因此,紧紧抓住化学方程式中反映的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是进行计算的基础和关键。
重点难点解析
1.书写格式规范是本节的重点
2.含杂质的计算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3.关键是明确解题思路:(1)审题(2)析题(3)解题(4)验题
4.容易发生的错误:(1)题意理解不清、答非所问;(2)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使计算失去正确依据;(3)单位不统一,有时把体积等代入;(4)把不纯物质的量当作纯净物的量代入;(5)计算不认真、粗心大意,如求算式量出现错误等.
命题趋势分析
根据一定的条件,求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一定条件,确定某化学式;进行有关含杂质的计算.
核心知识
一、涵义:
化学计算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运算是化学计算的工具.
二、步骤:
1.设未知量X
2.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质量比;并在相应的化学式下面写出已知量和待求量.
4.列比例式
5.解比例式,求出本知量
6.答
三、从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在熟悉了一般的计算题的步骤和格式基础上,使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典型例题
例110g水通电可制得氢气多少g?氧气多少g?
分析本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同时求两种生成物的质量,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同时设两个未知全,分别与已知量列比例式求解.
解设10g水通电可制得氢气的质量为x,氧气的质量为y.
2H2O2H2↑+O2↑
36432
10克xy
==
∴x=1.1y=8.9
答:可制得H21.1g,O2为8.9g.
例2下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有错误,简述发生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
加热12.25克KClO3,充分反应后可制得氧气多少克?
解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g
KClO2KCl+O2↑
122.532
12.25gx
=∴x=3.2g
答:加热12.25gKClO3,可制得O23.2g.
(1)错误原因;(2)改正.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发生5类错误,本题的错误在于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解(1)化学方程式末配平;
(2)设反应后可制得O2的质量为xg
2KClO22KCl+3O2↑
2×122.53×32
12.25gx
=∴x=4.8g
答:加热12.25gKClO3,可制得O24.8g.
例3把干燥纯净的KClO3和MnO2的混合物13.32克,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称量剩余物质量为g.48克,求①生成氧气的质量;②剩余物质各是什么?质量分别是多少g?
分析MnO2作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所以13.32g-9.48g=3.84g,这3.84g就是放出O2的质量,这也是解本题的关键.
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mO2=13.32g–9.48g=3.84g
设生成物中KCI质量为xg
2KClO22KCl+3O2↑
14996
x3.84g
=∴x=5.96g
MnO2的质量9.48g–5.96g=3.52g
答:氧气的质量为3.84g,剩余物为KCl和MnO2质量分别为5.96g和3.52g.
例4在标准状况下,6.2g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要氧气多少克?这些氧气的体积是多少升?能生成P2O5多少克?(已知标况下ρO2=1.43g/L)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求单位一致,初中阶段只涉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计算,所以本题不能直接求出O2的体积,只能先求出生成O2的质量.再根据V气=进行换算.
解设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P2O5的质量为y.
4P+5O22P2O5
4×315×322×142
6.2gxy
==∴x=8gy=14.2g
VO2===5.6L
答:需要氧气5.6升.
例5含锌65%的锌粒200g,与足量的稀H2SO4反应,可制得H2多少升?(标况下ρH2=0.09g/L)
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指的是纯净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不纯物的质量必须转化成纯净物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其换算关系式为:
物质的纯度(%)=×100%
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的质量×物质的纯度(%)
解设可制得H2的质量为xg
Zn+H2SO4ZnSO4+H2↑
652
200g×65%x
=
答:可制得44.4升H2.
化学方程式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f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1)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
(2)氢气还原氧化铜
引入新课:(情景设计)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可
表示为:
2KClO3==2KCl+3O2↑
245 149 96
若 ( )g ( )g 48g
同理: C+ O2 == CO2
12 32 44
若 ( )g ( )g 22g
讲解:这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讲授新课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1:加热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多少克的氧气?
提问:怎样计算?(在引入的基础上学生回答)
讲解:解题步骤:设、方、关、比、算、答
设:设未知量
方: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配平)
关:找关系(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关系,然后再写出已知量与未知量质量关系,并写在化学式下面。
比: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算:计算正确答案(保留小数点一位)
答:
说明:书写格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 ………………(1)设
2KClO3 == 2KCl+3O2↑…………(2)方
245 149 96
…………(3)关
5.8g y x
…………(4)比
x=2.3g y=3.5g …………(5)算
答: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氧气2.3克 …………(6)答
练习:若将[例题1]改为:实验室要制取2.3克的氧气。需分解多少克的氯酸钾?解题时在书写格式上应如何改动?
阅读:课本第99页[例题1、2],强调书写规范化。
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1、根据物质的组成,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实际是求各化学式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边化学计算数的乘积比是属于纯净物之间的质量比,因此在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除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必须准确无误外,在计算时还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2、注意解题格式的书写要规范化。
3、注意单位和精确度要求。
小结:三个要领:
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例题2:实验室用5g锌粒与5ml稀硫酸反应,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 ,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标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L)
分析:解题思路,特别强调为什么将(5—3.7)g锌粒的质
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不能将5ml稀硫酸代入计算的原因。
板演: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在本子上。
小结:指出板演中的问题并给予更正。
练习:课本第100页第1、2、3题
讲解:足量的涵义: 适量(恰好完全反应的合适量)
足量
过量(反应后有剩余的量
总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6、7、8题
教后:
第二课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课堂练习
1、等质量的锌、镁、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A、Zn>Fe>Mg B、Mg>Fe>Zn
C、Fe>Zn>Mg D、Zn=Fe=Mg
2、现需6g氢气填充气球,需消耗含锌量80%的锌粒多少克?
3、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0g,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后,得剩余的固体物质13.6g,问:
(1) 剩余的固体物质是什么?各多少克?
(2)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4、某学生称量12.25g氯酸钾并用少量高锰酸钾代替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制取氧气,待充分反应后12.25g氯酸钾全部分解制得氧气4.9g,则该生所用高锰酸钾多少克?
5、实验室用5g锌粒跟5ml稀硫酸反应等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1L)(精确到0.01)
化学方程式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三、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书]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今天我们进步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请看例题1。
[投影]展示例题1
[例题1]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
[讲解并板书]
解:设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 K2MnO4+MnO2+O2↑
2×158 32,
x= =0.6 g。
答: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 g氧气。
[思考]根据刚才对例题1的阅读和讲解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分为几步?
[教师总结并板书]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讲解并补充]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就一些问题进行补充。
(1)设未知量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一定要进行单位换算。单位必须一致才能计算。
[追问]此计算题该如何进行呢?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步骤和格式上的错误及时纠正)
解:设需要氯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y。
(2)写出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的符号要注意标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计算时是要扣分的。
(3)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
学式前面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
(4)比例式有两种列法,可以横列也可以纵列。例题1中采用的是纵列,即;
还可以采用横列,即2×158:32=6 g:x。一般情况下采用纵列比较好,因为有时题中所给的质量数字会和相对分子质量有某种关系,从而使得计算简单。如用158 g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采用纵列法得计算非常简便。
计算结果的小数位保留按题中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数时,一般保留一位小数,如例题1中就是。
[教师]在实际运算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把过程再简化些,具体格式可以参照下面的例题2。
[例题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 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 CaO+CO2↑
100 56
x 10 t
x= =18 t。
答:需要碳酸钙18 t。
[教师]根据上述两例可知,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求生成物的质量,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求出反应物的质量,那么,假如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或者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呢?
我们一起来看P100的课堂练习。
[投影]展示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100 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生成
氯化氢气体多少克?
[提问]题中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反应物或者生成物)
[学生分析、讨论]
[回答]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
H2+Cl2 2HCl
2 71 73
100g x y。
答:需要氯气3550 g,生成氯化氢气体3650 g。
[讲解](1)因为此题有两问,所以一个未知数设为x,另一个未知数设为y。
(2)仍和前面例题一样,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并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
(3)不管有几个未知数,列比例式和前面例题一样。根据已知量求出一个未知量,另一个未知量可以根据已知量求出,也可以根据求出的未知量来求。如此题中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也可以这样求出:=
代入x=3550 g,
=,
解得y=3650 g。
[总结]由此可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同理,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共有四种类型。
[板书]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提问]通过前面例题的讲解,大家总结一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并板书]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
②格式要规范;
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
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根据前面的例题和理论知识,请同学们进行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练习]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 g铜,需要多少克氧化铜?
2.5.6 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
3.12 g镁与足量稀盐酸起反应,可制得氯化镁和氢气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
[学生练习]
[注意事项]
①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物质问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②计算中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是体积,须根据密度换算)。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程、步骤、方法,同时也懂得了化学计算题是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它与侧重于从性质角度去研究和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化学计算题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两个因素同时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布置作业]习题5、6、7、8
板书设计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③求有关物质质量比,写出已知量、未知量;
③列比例式,求解;
④简明写出答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考题回顾
1.(20xx年天津市中考题)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
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 g时,消耗B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20xx年四川省中考题)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 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化学方程式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质量关系,能正确计算出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组合已有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独立解决化学定量计算中的问题,同时对各种方案会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从而找出最佳解答方案,开拓思路,锻炼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学变化中的定量研究对于科学实验和生活实践的重大作用。同时,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相互帮助,体会成功,建立自信。
学情分析
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掌握较差.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的认识方法,促进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的认识方法,促进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探索导航:
复习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1、质的方面:表示该反应的反应物(或原料)和生成物(或产品)
2、量的方面:表示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提问:那么能否利用方程式中量的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呢?
例:碳完全燃烧反应中碳和二氧化碳两物质的质量比为xx;那么12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xx克二氧化碳;6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xx克二氧化碳;3克碳、1.2克碳呢?
(问:能告诉我你们是怎样算的吗?)
引入:依据物质的质量比来计算,这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计算依据: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即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来进行计算;
2、计算步骤:例: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①解,设未知量解设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X克二氧化碳
②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C + O2 C O2
③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12 44
和已知量、未知量3 g x
④列比例式,求解= x = =11 g
⑤简明作答
答: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11克二氧化碳。
指导学生学习课本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算生成物的质量)和例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算反应物的质量),由此可知,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算原料和产品的质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就可以利用方程式来求算原料和产品的质量,合理、科学地利用资源。
完成下列练习
练:用氢气还原16克氧化铜可得到铜多少克?同时生成多少克水?能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气吗?(H2+ CuO Cu + H2O;Cu—64、O—16、H—1)
提问:同学们能从以上练习得出什么结论吗?
3、小结:
结论(1):已知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求算方程式中其它任何物质的质量。
练:电解36克水可得到多少克氢气?
结论2、计算要领:写准物质化学式,化学方程要配平;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练:
1、24.5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可能得到多少克氧气?
2、多少克的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可生成3.2克氢气?
3、实验室电解50克水,当生成4克氢气时有多少克氧气产生?
(选做)
4、红磷在钟罩内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红磷必须过量(为什么?)。假设钟罩的容积为5.6升,氧气密度为1.43克/升。(空气中氧气约占1/5体积)问最少需燃烧多少克红磷才能把氧气完全消耗掉使实验获得成功?
化学方程式教案6
一、目标解读: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化学变化
2、能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知道化学方程式所表述的含义
3、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
二、要点回顾: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以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生成的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元素化合价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步骤(一写二配三注) (注意:a、配平 b、条件 c、箭头 )
3、含义 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 个水分子
(注: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设、方、关、比、算、答
三、典例分析:
例1、配平化学方程式有多种方法:如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奇偶法、氧的得失法等。请用这些方法配平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Al+ HCl === AlCl3+ H2 (2) FeS2+ O2 Fe2O3+ SO2
(3) Fe2O3+ CO Fe+ CO2 (4) P+ O2 P2O5
例2、氨气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反应:4NH3+5O2 4X+6H2O,则X的化学式是( )
A N2 B NO C NO2 D N2O5
例3、一定量的某化合物充分燃烧,需要9.6g氧气,同时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该化合物中( )
A 只含碳元素 B 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C 只含碳、氧两种元素 D 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四、达标练习:
1、煤油中含有噻吩,噻吩(用X表示)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X+6O2 4CO2+SO2+2H2O,则噻吩X的化学式为( )
A CH4S B C2H6S C C4H4S D C6H6S
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Q P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X 26 2 12
A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 反应后物质M的质量为13g
C 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5:4 D 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3、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填写所属反应类型: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反应
(2)“曾青(CuSO4)得铁化为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反应
(3)高炉炼铁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发射神舟飞船所用的长征捆绑式火箭,是用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作为液体燃料。偏二甲肼在四氧化二氮中充分燃烧,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和两种氧化物关放出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提高:
4、根据反应:aXY+bY2===cZ,若Z的化学式为XY2,则a、b、c的比值为( )
A 1:1:2 B 1:1:1 C 2:1:2 D 2:1:1
5、有化学反应A+B===C+2D,已知49gA恰好与29gB完全反应,生成了60gC,则同时生成D_____g。现已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A为98,B为58,C为120,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
6、某化合物在纯氧中燃烧生成CO2和SO2,在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填名称)_____和_____两种元素。若该化合物在一个分子中含有三个原子,每38g该化合物完全燃烧可生成22g二氧化碳和64g二氧化硫,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名称是___________。
7、在某温度下,20gCuSO4饱和溶液跟20g10%的NaOH溶液刚好完全反应。
(1)求硫酸铜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2)求该温度下硫酸铜的溶解度
(3)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化学方程式教案7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解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解过量计算问题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解过量计算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生]回忆并回答(回答内容略)
[导入新课]在实际生产或科学实验中,不仅存在所投物料是否过量的问题,而且往往从原料到最终产物,一般都不是一步完成的,中间需经过多个连续的反应过程,像这样的连续反应,我们称之为多步反应。工业上如制硫酸、硝酸、乙醇(酒精)等许多过程都是经多步反应实现的,本节课讨论的主要话题就是关于多步反应的计算。
[板书]三、多步反应计算
[师]和解决过量计算问题类似,我们还是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来总结解多步反应计算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投影显示][例3] 用CO还原5.0 g某赤铁矿石(主要成分为Fe2O3,杂质不参加反应)样品,生成的CO2再跟过量的石灰水反应,得到6.8 g沉淀,求赤铁矿石中Fe2O3的质量分数。
[生]阅读题目,思考如何下手解决问题。
[引导]很显然,这是一个多步反应问题,要想求出赤铁矿中Fe2O3的质量分数,应先搞清楚整个过程都发生了哪些反应。
[生]思考,写出所涉及的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O3+3CO=====2Fe+3CO2
CO2+Ca(OH)2====CaCO3↓+H2O
[师]下面我们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讨论,把你们讨论的解决方案总结出来。
[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基本上得到两种方案,分别由两个学生代表陈述。
方案之一:逆推法
设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2的质量为x,则由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44 100
x 6.8
得 解得x=2.992 g
再设被CO还原的Fe2O3的质量为y,则由方程式
Fe2O3+3CO======2Fe+3CO2
160 3×44
y 2.992 g
得 解得y=3.6 g
所以w(Fe2O3)= =72%
方案之二:根据两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CO2作“中介”得出下列关系:
Fe2O3——3CO2——3CaCO3
即Fe2O3——3CaCO3
160 3×100
m(Fe2O3) 6.8 g
所以m(Fe2O3)= =3.6 g
则w(Fe2O3)= ×100%=72%
[师]评讲讨论结果,大家不难看出两种方案中第一种计算起来比较麻烦,而第二种方案则简单明了,充分利用反应过程中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实现了从已知量和待求量之间的直接对话,这就叫关系式法,它是解决多步反应计算的一种好方法。下边就请同学们尤其是刚才用方案一思考的同学们把例题3用关系式法规范地解在练习本上,并从中体会并总结解多步反应计算题的一般步骤。
[生]在练习本上规范地练习,并归纳总结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的一般步骤,一位同学举手回答(内容见板书)
[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整理板书内容
[板书]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计算的一般步骤:
1. 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可以作为中介的物质,并确定最初反应物、中介物质、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3. 确定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4. 根据所确定的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和已知条件进行计算。
[提示]利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的关键是正确建立已知量、未知量之间的物质的量或质量的比例关系。
[投影显示]例4. 工业上制硫酸的主要反应如下:
4FeS2+11O2====2Fe2O3+8SO2
2SO2+O2===========2SO3
SO3+H2O==== H2SO4
煅烧2.5 t含85% FeS2的黄铁矿石(杂质不参加反应)时,FeS2中的S有5.0%损失而混入炉渣,计算可制得98%硫酸的质量。
[师]这里提醒大家一点,FeS2中的S有5.0%损失也就相当于FeS2有5.0%损失。下边大家还是分小组讨论,开动脑筋,想一想如何利用关系式法来解决这一工业问题。
[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大致还是得到两种方案。
方案之一,先找关系式,根据题意列化学方程式,可得如下关系
FeS2——2SO2——2SO3——2H2SO4
即FeS2 ~ 2H2SO4
120 2×98
2.5 t×85%×95% m(98% H2SO4)98%
得m(98%H2SO4)=
故可制得98%硫酸3.4 t。
方案之二在找关系式时,根据S元素在反应前后是守恒的,即由FeS2 2H2SO4可以直接变为㏒——H2SO4
由于有5.0%的S损失,2.5 t含85%FeS2的黄铁矿石中参加反应的S的质量为
m(S)=m(FeS2) w(S)
=2.5 t×85%× ×95%
=1.08 t
则由S ~ H2SO4
32 98
1.08 t m(98% H2SO4)98%
得m(98% H2SO4)= =3.4 t
故可制得98%硫酸3.4 t。
[师]评价两种方案:两种方案都能比较方便地找到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直接关系,从而使问题简单地得到解决,我们还是要求同学们在下边练习时注意解题格式的规范化。
[补充说明]在进行多步反应计算时,往往还需要搞清楚以下几个关系:
1. 原料的利用率(或转化率)(%)
=
2. 产物产率(%)=
3. 已知中间产物的损耗量(或转化率、利用率)都可归为起始原料的损耗量(或转化率、利用率)
4. 元素的损失率====该化合物的损失率
[投影练习]某合成氨厂,日生产能力为30吨,现以NH3为原料生产NH4NO3,若硝酸车间的原料转化率为92%,氨被吸收为NH4NO3的吸收率为98%,则硝酸车间日生产能力应为多少吨才合理?
[解析]设日产HNO3的质量为x,NH3用于生产HNO3的质量为35 t-y
由各步反应方程式得氨氧化制HNO3的关系为:
NH3~NO~NO2~HNO3
17 63
y92% x
y=
用于被HNO3吸收的NH3的质量为
30 t-y=30 t-
由NH3+HNO3===== NH4NO3
17 63
(30 t- )×98% x
得[30 t-17x/(63×92%)]98%=
解之得x=52.76 t
[答案]硝酸车间日生产能力为52.76 t才合理。
[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的是关于多步反应的计算,通过讨论和比较,得出关系式法是解决多步反应计算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具体地在找关系式时,一方面可以根据各步反应中反映出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的关系,如例3;也可以根据某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守恒规律,找出起始物与终态物的关系,如例4。
[布置作业]P26二、4、5
●板书设计
三、多步反应计算
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计算的一般步骤
1. 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可以作为中介的物质,并确定最初反应物、中介物质、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3. 确定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4. 根据所确定的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和已知条件进行计算。
●教学说明
多步反应计算的基本解法就是关系式法,为了得出这种方法以及展示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然后得出两种比较典型的方案,将这两种方案进行比较,自然地得出结论:还是利用关系式法解决简单。既解决了问题,又增强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参考练习
1.用黄铁矿制取硫酸,再用硫酸制取化肥硫酸铵。燃烧含FeS2为80%的黄铁矿75 t,生产出79.2 t硫酸铵。若在制取硫酸铵时硫酸的利用率为90%。则用黄铁矿制取硫酸时FeS2的利用率是多少?
2.向溶解了90 g Nal的溶液中加入40 g Br2,再向溶液中通人适量的C12,充分反应后,反应过程中被还原的C12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21.3 g
3.C02和NO的混合气体30 mL,反复缓缓通过足量的Na2O2后,发生化学反应(假设不生成N2O4):
2CO2+2Na2O2======2Na2CO3+02
反应后气体体积变为15 mL(温度、压强相同),则原混合气体中CO2和NO的体积比可能是( )
①l:l ②2:l ③2:3 ④5:4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备课资料
在有关矿石的计算中,常出现这样三个概念:矿石的损失率、矿石中化合物的损失率、矿石中某元素的损失率,三者的涵义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必然的定量关系.下面通过汁算说明它们的关系:
题目:某黄铁矿含FeS2 x%,在反应中损失硫y%,试求:FeS2的'损失率、矿石的损失率各是多少?
解:设矿石的质量为m t,则FeS2的质量为mx%,硫的质量为m ×x%= mx%t。
损失硫的质量= ×m×x%×y%t;
损失FeS2的质量= =
损失矿石的质量= my%t。
因此有:FeS2的损失率=[(mx%y%)/(mx%)]×100%=y%;
矿石的损失率=(my%)/m=y%。
从上述计算中可知:矿石的损失率、矿石中化合物的损失率、矿石中某元素的损失率三者的数值是相等的,在计算中完全可以代换。
综合能力训练
1.在一定条件下,将m体积NO和n体积O2同时通人倒立于水中且盛满水的容器内。充分反应后,容器内残留m/2体积的气体,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变为红棕色。则m与n的比( )
A.3:2 B.2: 3 C.8:3 D.3:8
答案:C
2.为消除NO、NO2对大气污染,常用碱液吸收其混合气。a mol NO2和b mol NO组成的混合气体,用NaOH溶液使其完全吸收,无气体剩余。现有浓度为c molL-1 NaOH溶液,则需此NaOH溶液的体积是( )
A.a/c L B.2a/c L. C.2(a+b)/3c L D.(a+b)/c L
答案:D
3.200 t含FeS2 75%的黄铁矿煅烧时损失FeS2 lO%,S02转化为S03的转化率为96%, S03的吸收率为95%,可生产98%的硫酸多少吨?
解法一:关系式法:
FeS2 ~ 2H2S04
120 t 196 t
200 t×75%×(1—10%)×96%×95% 98%x
解得x=205.2 t。
解法二:守恒法
设生成98%的硫酸x吨,由硫元素守恒得;
200 t×75%×(1一l0%)×96%×95%× =98%x× ,
x=205.2 t。
答案:205.2
化学方程式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2.过程方法
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的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教学难点】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学习情境,引出探究问题
二、课内探究:
探究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为了满足0.4吨液氢充分燃烧,你会在助燃仓中至少填充多少吨液氧呢?
要求:(1)先在学案上写出计算过程;
(2)组内交流计算依据。
按照教师要求,先独立完成计算过程,然后组内交流。
并得出如下结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是成比例关系的。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物质的质量(反应物或生成物),可求出反应中其他物质的质量。
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这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主要依据。
2.【提出问题】各小组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思考你的计算过程有哪几个步骤?
学生1: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列出比例式;
学生2:需要先设未知量为xg;
学生3:最后还需要作答
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先自主讨论得出不完善、不准确的步骤、格式,然后通过阅读教材进行对比,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从而自主构建解题的步骤和格式。
教师的讲解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一个概括提升,而不是将一个程序化的步骤灌输给学生。
3.【提出问题】阅读教材P102-例题1,对比分析大家刚才概括出来的解题过程,看还有没有需要补充(或纠正的)?
【讲解】教师利用学生的讨论,通过投影讲解强化计算的基本步骤和格式要求。
(1)设未知量;
(2)写出有关反应的正确化学方程式;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阅读教材,对比分析教材与自己总结的解题过程,补充、纠正:
(1)列比例式前要先“写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要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以及已知量、未知量;
(2)未知量应该设为“需要液氧的质量为x”,不应该有“g”。
化学方程式教案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3、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4、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分析及其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风。同时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难点
训练生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3、疑点
为什么说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计算的依据?
4、解决办法
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习题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准备
幻灯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提问
(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
点燃
(2)说出此化学方程式:4P+5O2========== 2P205表示的意义。
[目的]使学生熟悉明确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含义。
2、教师分析课本第74页[例题1],并提问。
根据[例题1)你能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可分为哪几步?
[目的]结合实例、给予点拨、启迪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按化学特点去思维的良好习惯。
3、教师提问,学生自学课本第74页[例题2)。
根据例题进一步总结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一般步骤和方法。
然后相邻座位学生互相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目的]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式来解题,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
4、教师给出两道练习题,学生练习并组织讨论指出错误。
(1)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类型。
(2)根据练习你认为什么是化学计算的基础?什么是化学计算的工具?什么是化学计算的依据?
[目的]加深理解,培养归纳和概括能力。
5、教师给出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进行练习,并分组讨论。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是什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关键是什么?
化学方程式教案10
一、质量守恒定律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及“一个可能改变”,即:
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的一般步骤为:
(1)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
(3)与题目中实验现象相联系,说明原因。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
(1)质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释化学变化而不能解释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只强调“质量守恒”不包括分子个数、体积等方面的守恒
(3)“质量守恒”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
二、化学方程式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3)注:注明反应条件
(4)标:如果反应物中无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固体),在气体(或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标出“↑”(或“↓”).若有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则此时生成的气体(或固体)均不标箭头,即有气生气不标“↑”,有固生固不标“↓”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
(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量
(2)方:正确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3)关:找出已知物、待求物的质量关系
(4)比:列出比例式,求解
(5)答:简要的写出答案
3、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用公式
4、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要领可以归纳为: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
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相同;
遇到有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
遇到多步的反应时,关系式法有捷径。
三、有关溶液的计算
应熟练掌握本部分常用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公式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公式二: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M浓×a%浓=M稀×b%稀
=(M浓+增加的溶剂质量)×b%稀
公式三:相对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M浓×a%浓+M稀×b%稀=(M浓+M稀)×c%
公式四: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四、常用公式计算
10.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11.设某化合物化学式为AmBn
①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②A元素与B元素的质量比
=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③A元素的质量分数ω
=A的相对原子质量×m/AmBn的相对分子质量
五、解题技巧计算
1、守恒法
例1某种含有MgBr2和MgO的混合物,经分析测得Mg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4%,求溴(Br)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在混合物中,元素的正价总数=元素的负价总数,因此,Mg原子数×Mg元素的化合价数值=Br原子数×Br元素的化合价数值+O原子数×O元素的化合价数值。
解: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00克,其中Br元素的质量为a克,
则38.4/24×2=a/80×1+(100-38.4-a)/16×2
a=40(克),故Br%=40%
2.巧设数据法
例2将w克由NaHCO3和NH4HCO3组成的混合物充分加热,排出气体后质量变为w/2克,求混合物中NaHCO3和NH4HCO3的质量比。
解析:由2NaHCO3=Na2CO3+H2O↑+CO2↑和NH4HCO3=NH3↑+H2O↑+CO2↑可知,残留固体仅为Na2CO3,可巧设残留固体的质量为106克,则原混合物的质量为106克×2=212克,故mNaHCO3=168克,mNH4HCO3=212克-168克=44克。
3.极植法
例3取3.5克某二价金属的单质投入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中,反应结束后,金属仍有剩余;若2.5克该金属投入与上述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等反应结束后,加入该金属还可以反应。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24 B.40 C.56 D.65
解析: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克×18.25%=9.125克,9.125克盐酸溶质最多产生H2的质量为=0.25克。
答案:A
由题意知,产生1克H2需金属的平均质量小于3.5克×4=14克,大于2.5克×4=10克,又知该金属为二价金属,故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28,大于20。
4.十字交叉法
例4取100克胆矾,需加入多少克水才能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硫酸铜溶液?
解析:结晶水合物(CuSO4*5H2O)可看成CuSO4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60/250×100%=64%。
解:设加水(溶质质量分数可看成0%)的质量为x,则
5.估算法
例5将13.2克可能混有下列物质的(NH4)2SO4样品,在加热的条件下,与过量的NaOH反应,可收集到4.3升NH3(密度为17克/22.4升),则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A.NH4HCO3、NH4NO3
B.(NH4)2CO3、NH4NO3
C.NH4HCO3、NH4Cl
D.NH4Cl、(NH4)2CO3
解析:假设样品为纯(NH4)2SO4,则由(NH4)2SO4→2NH3可知,能产生4.48升NH3,大于4.3升。
因此样品中的杂质造成样品NH4+的含量小于纯(NH4)2SO4中NH4+的含量。这就要求选项的两种物质中至少有一种物质的NH4+含量小于(NH4)2SO4中NH4+的含量,都大于是不可能的。
可将备选答案化学是变形后进行估算:NH4HCO3→(NH4)2(HCO3)2,NH4NO3→(NH4)2(NO3)2,NH4Cl→(NH4)2Cl2.部分“式量”:(HCO3)=122,(NO3)2=124,Cl2=71,CO3==60,而(NH4)2SO4中,SO4=96,故答案选D。
今天的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
化学方程式教案11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③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课题安排在学生学习定性认识化学反应之后,是对化学反应的后续学习,又是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学习的基础,在书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前准备
1、在课前就进行实验分组,将实验能力强和实验能力弱的同学混合搭配,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
2、布置每个实验小组先对学案中的四个实验方案进行探讨,对实验内容和如何进行实验操作有个大致了解。
(二)教法选择
直观性教学、 小组合作式教学 、实验探究教学法、练习法等。
(三)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学生观看实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实验探究、
教师引导发现 学生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动手画水分子分解图、
突破难点 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以实验为主,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体验,在发现中学习,引导学生采用“观察、 实验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 、分析、练习 、小结反思”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的科学实验探究的研究方法。
四、组织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第1步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课时引入]演示实验1、火柴燃烧2、酒精燃烧
[设问] 火柴燃烧后留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什么也没留下,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没有变化呢?
倾听学生的见解
(第2步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实验探究]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引导]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2。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3。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4、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天平的变化。
[归纳]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天平用于实验,用定量的实验法研究氧化汞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简史。
(第3步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提问]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到底是增加?不变?还是减小呢?如果你们按照学案上的四个实验设计方案中任选其中两个再进行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又会是怎样呢?与老师刚才所演示实验的结论是否相同?
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每一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有个别小组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设问]天平不平衡是否意味着质量不守恒?实验结果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
[追问]请同学们讨论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平平衡?
(第4步建立模型、突破难点)
[设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让同学们用图画方式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并思考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的变化情况
(第5步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练习] 让学生做学案中的练习,在学生做完后进行练习讲解。
[小结]谈谈本课题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
[教师评价]1、通过本课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
2、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观察实验
分组交流、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的猜想有:
①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③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观察、听讲、思考]
[小结]天平最终还是保持平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
[实验与探究]方案一: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方案三: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四: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任选两个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前,小组内讨论学案上的实验步骤后进行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并根据所做实验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分析与交流]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所得结论,组内分析原因,组外交流实验体会。
[学生交流]学生思考、讨论后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与措施。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
1、方案三中的天平不平衡是因为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到空气中了,方案四中的天平向左偏转是因为增加了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反应前并没称量二氧化碳的质量。
2、如果设计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杜绝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天平指针就不会偏转了。
3、无论是密闭还是敞口系统,质量守恒的规律都客观存在,也就是说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反应。
学生欣赏动画
[学生分析、交流、发言]
[归纳]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练习] 做学案中的基础题及提高题
[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兴趣,设疑引入
帮助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形成初步意识,为后面分组验证实验打下基础。
使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史,引导学生树立自己也能够像化学家一样学好化学的信心。
让学生亲自动手,象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从而感觉科学探究的神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促进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激发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追求一个开放的、自主的探究氛围。
利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情境,及时进行分析,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正确操作重要性的认识,发展和提高学生分析、思辩等多种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通过用图画方式展示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变化过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遇到的问题,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的反思。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板书设计: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
一切化学反应
实质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五、教学中主要存在问题分析:
由于全班学生基础各不相同,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差异,虽利用好差搭配分组及课前学生准备弥补了一些不足,但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不可避免的问题还是在学生实验上,主要体现在:1、有部分学生实验操作过慢,这要求教师要会控制教学进度;2、部分学生操作失误过多,实验结果误差大;3、对实验缺乏分析能力。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实验分析与探究能力。
教学评价
学案: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之旅
[观察] 1、火柴燃烧2、酒精燃烧
[提出问题] 火柴燃烧后留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什么也没留下,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没有变化?
你对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之间的关系的猜想有:
[实验探究]老师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提示: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老师的实验操作)
[实验初步结论]
[提出问题]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到底是增加?不变?还是减小呢?
[验证探究]
每一实验小组在下面四个实验设计方案中任选其中两个进行实验
实验
方案方案一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三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四
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仪器、药品。粗铁钉、烧杯、天平、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锥形瓶、带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天平天平、小烧杯、小试管、盐酸、碳酸钠粉末天平、小烧杯、石灰水、吸管
实
验
步
骤
(1)将粗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共同称量,调节天平至平衡。
(2)将粗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静置1至2分钟,观察现象及天平是否平衡(1)将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塞上带胶头滴管(内已吸有硫酸铜溶液)的橡皮塞,把它们放在天平上称量,调节天平至平衡。
(2)轻轻将滴管内的硫酸铜溶液挤出,静置1至2分钟,观察现象及天平是否平衡(1)先在小烧杯中装1至2药匙碳酸钠粉末,然后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2)使小试管中的盐酸与小烧杯中的碳酸钠粉末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回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1)将盛有一定质量石灰水的烧杯与吸管一起放在天平上称量,调节天平至平衡。
(2)用吸管向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吹气至完全浑浊,再将烧杯与吸管一起放回天平,看天平是否平衡。
[收集证据]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根据所选做实验完成下表
实验方案方案( )方案( )
反应物的化学式和状态
生成物的化学式和状态
实验现象
反应前后天平是否平衡
你的结论
[实验反思]你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或者你对实验能提出什么问题?
(课后小组探讨或组外交流或设计一方案解决)
[讨论与交流]每一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有个别小组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思考与探讨]1、天平不平衡是否意味着质量不守恒?实验结果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2、请同学们讨论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平平衡?
[得出结论]
[解释结论]
[建立质量守恒的微观模型] 用图画方式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
[讨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的变化情况,分析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你认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实践与运用]
基础题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将一克碘加热升华后得到一克碘蒸气,这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二升氢气与一升氧气反应生成三升水蒸气。
(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 ,因此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基础题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小。
(2)镁燃烧后所得的全部固体生成物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大?还是小?还是相等?为什么?
物质ABCD
反应前质量20g34g2g2g
反应后质量38g02g未知
提高题1、把A、B、C、D四种纯净物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的质量如右表:
问:(1)反应后D的质量是 ___克;(2)C物质可能是_______(填“反应物、生成物或催化剂”)。 (3)该反应的类型是______反应。
(4)容器中发生反应的B物质与生成的A物质的质量比为________,
(5)写出一条符合容器中发生反应的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谈谈本课题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邱永富
化学方程式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2、能力目标:
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格式,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
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资源。
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情况分析:
通过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关键,教师应紧紧结合化学方程式意义,引导学生对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这一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分析题意,理清解题思路,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计算问题的能力;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简明地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1、探究法:
通过对问题的合理设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探究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
2、边讲边练法:
通过边讲边练,及时反馈信息,达到师生互动,争取在课堂40分钟解决本节课大部分问题。
教学辅助设备:
小黑板、学生课堂练习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提问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说明。
请书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并指明该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量的意义,我们可以在已知化学方程式中某物质的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别的物质的质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现在用学过的知识试着去解决下面的问题。
例题1:
用足量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取铜,如果得到128Kg的铜,至少需要多少氧化铜?(同时需要多少克氢气?)
让学生自己试着去解决该问题,教师作适当引导。并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算。
引导提问:
你们是以什么样的思路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会儿,然后让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总结。
总结:
解题思路:
1、写出化学方程式
2、找出已知量、未知量(设为x),并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已知量、未知量的质量比。分两行写在对应的化学式下面。
3、列出比例式,求解x。
巩固练习:
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总结的解题思路再来解决一个问题,并请同学们按照你们认为正确的解题格式将解题过程书写出来。
例题2:
13g锌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可制得多少克氢气?
问题深化:
解答计算题应该有正确的书写格式,那么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总结出解题格式,并请学生回答。
解题格式:
1、设未知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3、找已知量、未知量,并计算其质量比
4、列比例式,求解未知量
5、简明地答
点拨:对解题格式中的相关事项作进一步强调。
现在我们就用刚学过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知识,完成下列两个练习题。
巩固练习:
1、电解1.8g水可得多少克氢气?
2、在空气中燃烧多少克木炭可得22g二氧化碳?
让两位学生到台上演算。
引导:
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随时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学习稍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的帮助。
解题辨析:
下题的两种计算的结果都是错误的,请指出其中错误,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内容:略
(如果时间不够,则将该部分内容移到下节课进行。)
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中应注意的事项,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对学生的小结,教师作适当引导和补充。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方程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课外练习:
教材习题,化学教案《化学教案-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第1 课时)教学设计》。
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请一位学生上台书写,另请一位学生回答意义。
学生对以小黑板出示的例题略作观察,稍加思考。
可让一个学生上台来演算。
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两分钟,请一、两位学生回答。
学生仔细体会解题的思路过程。
学生进行练习,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算,并写出解题过程。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使用正确的解题格式。
学生分析总结出解题格式,一、两位学生代表作答。
对照教师给出的解题格式,学生仔细体会,并和解题思路作比较。
依照例题,严格按计算格式完成课堂练习。
强化训练,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学生积极思考,并指出其中错误。
学生总结解题注意事项,请一、两位学生作答。
理解记忆。
独立完成课外练习。
问题导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加深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理解。因为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对本节课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
以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情景。
结合具体的实例教会学生分析题意,学会如何解计算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重点引导学生从思维的特点出发,养成正确地审题、解题习惯,找准解题的突破口。
加深巩固,进一步强化用正确的思路去分析、解答计算题。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习习惯。
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加深巩固知识,强化计算技能。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辨析解题正误,发现典型错误,避免学生犯类似错误。
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只作恰当及时点拨。
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加深、巩固知识,反馈信息。
化学方程式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学前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知识本身并不难,关键是使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由定性到定量的这一途径,并使之了解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对解题格式、步骤严格要求,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1、硫的燃烧
2、磷的燃烧
3、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4、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创设情境]
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
[学生讨论]
可能得到的结果:
1、无从下手。
2、根据化学式计算,求出水的质量。
3、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等。
[教师点拨]
1、若学生根据化学式计算,应给予肯定。但叮嘱他们在使用此法解题时,应说明所得氧气中氧元素即为水中氧元素。
2、若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学生可能出现未配平而算错数,或格式步骤不对等问题。点出,但可以先不展开讲。关键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引导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引导回忆]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条件。
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及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练一练]
1、求碳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求磷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试一试]
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
由利用化学方程式得出正确答案的同学2名上黑板写出解题过程。
[学生讨论]
参照课本第99页例题1的解题过程,对照[试一试]“电解水”的解题过程,指出缺漏。由学生自己做的目的是:在清楚解题思路的基础上,自己先探讨解题格式。
[强调格式]
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根据题意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平,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例题]
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写出正确解题步骤。
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化学方程式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
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方法】 教学演练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原料呢?
下面我们学习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即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根据提出的总是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
问题导思,产生学习兴趣。
[投影]例一:写出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试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每 份质量的碳与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
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试着完成例一的各个填空。
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或模仿着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练习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完成练习一
及时巩固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通过式量找到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质量的正比例关系,我人可以由已知质量计算出求知质量,这个过程称为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
领悟
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
[讲解]例二;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讲述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解](1)设未知量
(2)写出题目中涉及到的化学议程式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经量未知量
(4)列比例式,求解
(5)答
随着教师的讲述,自己动手,边体会边写出计算全过程。
设6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22克CO2。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习习惯。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学生做练习二,随时矫正学生在练习中的出现的问题,对于学习稍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的帮助。
依照例题,严格按计算格式做练习二。
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时,由于化学议程式是计算的依据,所以化学议程式必须写准确,以保证计算准确。
李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议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议程;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理解记忆。
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检查学生当堂知识掌握情况。
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了解教学目的完成情况。
附1:课堂练习一
1.写出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的化学议程式 ,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 ,每 份质量的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份质量的水。现有0.4克氢气在氧气燃烧可生成 克水.
2.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 ,计算各物之间的质量比为 ,那么,3.2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 克二氧化硫.
附2;课堂练习二
3.在空气中燃烧3.1克磷,可以得到多少克五氧化二磷?
4.电解1.8克水,可以得到多少克氢气?
5.实验室加热分解4.9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附4;随堂检测
1.电解36克水,可以得到 克氧气.
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44克二氧化碳.
3 24.5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可能得到 克氧气.
4.8克灼热的氧化铜与足量的氢气反应后,可以得到 克铜.
5.6.5克锌与足量的衡硫酸完全反应,可生成 克氢气.
化学方程式教案15
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中反映物和生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本节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学习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应用于化学方式的计算。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这一节,主要是为了分散前一章的难点,同时,在打好有关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在来学习本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本节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和滴定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了解化学反应规律、形成正确的有关化学反应的观点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一节的内容在全书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应让学生在学好本节知识的基础上,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应用,巩固。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和综合运用,涉及中学化学反应中许多有关的物理量及各物理量间的换算,综合性很强,这是这一节的特点,也是它的重、难点。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边讲边练的方法,在例题中,适当分解综合性,逐步提问,使综合性逐步增加,以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为掌握好本节中的相关知识,可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题作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清思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讲解、练习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很熟悉了,知道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通过前一章的学习,我们又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数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可用物质的量做桥梁联系起来。既然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那么,化学反应中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之间是否也遵循一定的关系呢?能不能把物质的量也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三节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一)
一、原理
[讲解]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粒子组成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这些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化学反应中这些粒子数之间的数目关系。这些粒子之间的数目关系,又叫做化学计量数ν的关系。
[讲解并板书]
2H2 + O2 2H2O
化学计量数ν之比: 2 ∶ 1 ∶ 2
扩大NA倍: 2NA ∶ NA ∶ 2NA
物质的量之比: 2mol ∶ 1mol ∶ 2mol
[师]由以上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因而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板书]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化学粒子数之比,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师]有了上述结论,我们即可根据化学方程式对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进行定量计算。
[教师]进行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须按以下步骤进行:
[板书]1.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2.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3.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4.根据(一)的原理进行计算
[师]下面,我们就按上述步骤来计算下题。
[投影]例1:完全中和0.10 mol NaOH需H2SO4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讲解并板书]
2NaOH + H2SO4====Na2SO4+2H2O
2 1
0.1 mol n(H2SO4)
=
n(H2SO4)= =0.05 mol
答:完全中和0.10 mol NaOH需H2SO4 0.05 mol。
[问]请大家口答,上述反应中生成水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生]0.1 mol。
[过渡]实际上,我们在运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决问题时,除了涉及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外,还经常涉及到物质的质量、浓度、体积等物理量。这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换算。而换算的核心就是——物质的量。请大家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填出下列各物理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板书]三、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填写]
[学生板书]
[师]请大家根据上述关系,口答下列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投影] H2+Cl2====2HCl
化学计量数比
粒子数之比
物质的量比
物质的质量比
气体体积比
[学生口答,教师把各物理量的比值写于投影胶片上。它们依次是:1∶1∶2;1∶1∶2;1∶1∶2;2∶71∶73;1∶1∶2]
[师]根据化学方程式所反映出的这些关系,可以进行多种计算。但要根据题意,明确已知条件是什么,求解什么,从而合理选择比例量的单位。列比例式时应注意,不同物质使用的单位可以不同,但要相应,同一物质使用的单位必须一致。
[过渡]下面,我们就在掌握上述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来系统、全面地学习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练习]在上述例题中,计算所需H2SO4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以下是该题的一种解法,供大家参考。
[投影]2NaOH + H2SO4====Na2SO4+2H2O
2 mol 98 g
0.1 mol m(H2SO4)
m(H2SO4)= =4.9 g
答:所需H2SO4的质量为4.9 g。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认为简单的方法计算下题,要求用规范的格式、步骤进行解答。
[投影]例2:将30 g MnO2的质量分数为76.6%的软锰矿石与足量12 molL-1浓盐酸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计算:
(1)参加反应的浓盐酸的体积。
(2)生成的Cl2的体积(标准状况)。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并选出有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写于投影胶片上,以备展示]
[师]请大家分析比较以下几种解法。
[投影展示]解法一:
(1)MnO2的摩尔质量为87 gmol-1
n(MnO2)= =0.26 mol
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4 1
12 molL-1×V[HCl(aq)] 0.26 mol
V[HCl(aq)]= =0.087 L
(2)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1 1
0.26 mol n(Cl2)
n(Cl2)= =0.26 mol
V(Cl2)=n(Cl2)Vm=0.26 mol×22.4 Lmol-1=5.8 L
答:参加反应的浓HCl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解法二:
(1)MnO2的摩尔质量为87 gmol-1
n(MnO2)= =0.26 mol
4HCl(浓) + MnO2 MnCl2 + Cl2 + H2O↑
4 1
n(HCl) 0.26 mol
n(HCl)= =1.04 L
V[HCl(aq)]= =0.087 L
(2)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1 mol 22.4 L
0.26 mol V(Cl2)
V(Cl2)= =5.8 L
答:参加反应的浓HCl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解法三:
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4 mol 87 g 22.4 L
12 molL-1×V[HCl(aq)] 30 g×76.6%V(Cl2)
V[HCl(aq)]= =0.087 L
V(Cl2)= =5.8 L
答:参加反应的浓HCl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问]大家认为以上哪种解法更简单呢?
[生]第三种解法更简捷!
[师]当然,本题的解答过程上还不止以上三种,其中解法一与课本上的相同,这说明:解答同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多动脑筋,多想些方法,以促使自己的思维能力能更上一层楼!
下面,请大家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计算课本P31五、与P42二、4并与以前的计算方法相比较。
[附P31五、P42二、4,也可用投影仪展示]
P31五、4.6 g Na与足量的H2O反应,计算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标准状况下H2的密度为0.0899 gL-1)。
答案:2.24 L
P42二、4.106 g Na2CO3和84 g NaHCO3分别与过量的HCl溶液反应,其中
A.Na2CO3放出的CO2多 B.NaHCO3放出的CO2多
C.Na2CO3消耗的盐酸多 D.NaHCO3消耗的盐酸多
答案:C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问]通过做以上两题,大家有什么体会?
[生]用物质的量计算比用其他物理量简单!
[师]对!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节课的目的之一,即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可使计算简单化。也是我们中学化学计算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运用化学计算中的一个基本规律: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对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学习中除了要用好上述规律外还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作业]习题:一、3、4 二、3、4 三、2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一)
一、原理
2H2 + O2 2H2O
化学计量数ν之比: 2 ∶ 1 ∶ 2
扩大NA倍: 2NA ∶ NA ∶ 2NA
物质的量之比: 2mol ∶ 1mol ∶ 2mol
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化学粒子数之比,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二、步骤
1.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2NaOH + H2SO4====Na2SO4+2H2O
2.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2 1
3.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0.1 mol n(H2SO4)
4.根据(一)原理进行计算 =
n(H2SO4)= =0.05 mol
三、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说明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本节课主要揭示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运用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这一规律,教学中把物质的量,以及物质的量浓度等应用于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从而使同学们充分意识到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的简捷性和广泛性。
参考练习
1.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后,滴入石蕊试剂后溶液是 ( )
A.红色 B.紫色 C.蓝色 D.无色
答案:A
2.在标准状况下,11.2 L CH4在足量O2中燃烧,反应后生成的气态物质所占的体积为 ( )
A.11.2 L B.5.6 L C.22.4 L D.16. L
答案:A
3.物质的量相等的Na、Mg、Al分别跟足量稀H2SO4反应,产生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1:l:l B.1:2:3
C.I:3:3 D.3:2:1
答案:B
4.相同质量的Mg和Al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所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比是( )
A.2:3 B.1:1 C.3:4 D.24:27
答案:C
5.O.2 mol NaCl和O.1 mol Na2SO4混合,配成1 L溶液,所得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O.2 molL-1 B.0.3 molL-1
C.O.4 molL-1 D.O.5 molL-1
答案C
【化学方程式教案15篇】相关文章:
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08-28
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11篇)08-28
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11篇08-28
英语的教案11-11
《At a Farm》教案01-11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5教案06-26
大班数学教案认识钱币教案06-09
大班数学教案月历宝宝教案06-09
中班数学教案有趣的序数教案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