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时间:2023-02-24 15:22:29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荐】初中地理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找出中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分析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2.通过读图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总结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3.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提升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国主要的内流河和外流河的分布及其特征。

  【难点】

  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请同学们猜猜是哪一条河流,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河流?接着进一步提问:我国的这些河流都分布在哪?它们又有怎样的特征呢?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总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谈一谈看完这张图的感受。

  【学生回答】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大江巨川源远流长,大小不一的天然湖泊星罗棋布,呈现河流湖泊众多的特点。

  2.河流

  (1)分布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水系分布图,学生在图上填出河流的名称,并找到他们的归宿。

  【学生活动】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澜沧江

  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未注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

  【教师总结】我国众多的河流中,长江、黄河等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属于外流河。外流河分布的区域,称之为外流区。而塔里木河等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属于内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称之为内流区。

  【教师活动】提问:我国的内流河和外流河是相间分布吗?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布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限与之前所学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大致相同,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外流河主要分布在气候较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

  【教师总结】注意在西北地区也有外流河,如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东部地区也有内流区,如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就有部分为内流区。

  (2)水文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主要河流流量的年变化曲线”图,结合中国的气候分布特点,将全班分为三大组,从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分析外流河(北方和南方)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学生回答】外流河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北方地区的河流一般汛期较短、有结冰期,除东北地区部分河流外,它们大多流量小、含沙量大;南方地区的河流大多流量大、汛期较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内流河水量小,夏季接纳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后形成汛期,此后,河流水量逐渐减少,甚至断流。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绘制表格。

  3.湖泊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找出我国的主要湖泊及其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地区。

  【教师总结】我国湖泊众多,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0xx多个,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地区。著名的湖泊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根据本节课内容,搜集资料,描述本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四、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一)借助地图,说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领土组成特点(跨东西半球、亚欧两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据地图和资料,归纳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和各地区气候差异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三)运用统计资料,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明该国开发西伯利亚的情况。

  (四)收集资料,说明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共分6个小标题。“面积最大的国家”、“平原广大”、“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丰富的资源”、“改革中的经济”、“西伯利亚的开发”,分别介绍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地形特点、气候特点、资源特点、经济特点和区域开发方面的情况。

  本节教材第一个标题为国家概况的介绍;第二、三、四个标题内容分别叙述和说明俄罗斯自然地理特征的三个重要方面:“平原广大”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为理解俄罗斯农产品和主要农业区分布提供了条件,“丰富的资源”为理解俄罗斯的经济特点和开发西伯利亚作了说明;第五、六个标题内容阐述俄罗斯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中了解俄罗斯的工业、农业城市、港口分布特点及亚洲西伯利亚的开发情况。本节教材的编排结构是:

  本节教材图表系统提供3幅地图:①图3-22,说明俄罗斯周围海洋,亚洲与欧洲部分比较,地形区分布及特点,河流与城市。②图3-24,说明俄罗斯地势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东高西低、平原广大”是其地形主要特征。③图3-26,说明俄罗斯主要矿种及产地,特别是石油、黄金、煤、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本图淡化了矿产地的识记,强调矿产种类及其与工业基地分布的关系。

  2幅景观图:一为反映宗教和建筑特色的大教堂,一为贝加尔湖及湖畔的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2张统计表:①上扬斯克和莫斯科气候资料分别表明俄罗斯东部西伯利亚受北极地区寒冷气流影响,是北半球的寒极之一,降水较少;而西部东欧平原受大西洋影响,气候较温凉,降水较均匀,是温和的大陆性气候。②俄罗斯亚洲与欧洲部分地区差异对比则要求学生通过对比掌握其差异性,也暗示了开发西伯利亚的必要性。补充阅读材料提供了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为学生收集此方面的资料作了示例。

  本节教材还说明了俄罗斯几个方面的世界之最:①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②俄罗斯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大的国家;③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世界上淡水量最多的湖泊;4.俄罗斯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经济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谈话法、自学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挂图:俄罗斯地形图

  教学提纲(板书)

  一、面积最大的国家

  1、位置:跨亚、欧两大洲和东、西半球

  2、面积:1708万平方千米

  二、平原广大

  地势东高西低,平原占 70%

  三、温凉的气候

  大陆性气候明显,东、西部差异大

  四、丰富的资源

  1.淡水资源(贝加尔湖)

  2.森林资源(亚寒带针叶林)

  3.矿产资源(石油、黄金、有色金属)

  五、改革中的经济

  1.工业

  工业区:欧洲部分、乌拉尔地区、西伯利亚地区

  工业中心: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

  2.农业

  农业区分布于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

  3.城市和港口

  首都莫斯科

  六、西伯利亚的开发

  [教学过程]

  新课导人:

  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从中引出俄罗斯

  一、面积最大的国家

  1、提问:通过预习,谁能告诉我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面积究竟有多大?

  2、展示“俄罗斯地形图”,指出亚、欧两洲的洲界线,得出结论:俄罗斯地跨亚、欧两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

  3、引导学生回忆东、西半球分界线(160°E),并和学生一起找出东经160,得出俄罗斯的另一位置特征:地跨东西半球。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熟悉俄罗斯的海陆位置特征

  4、读图3-22,完成活动1、2题及P77活动2

  5、一学生朗读P77材料,了解俄罗斯的民族、语言、宗教

  二、平原广大

  1.读图3-22,完成活动第3题

  2.找出上述四大地形区的大致分界线:⑤乌拉尔山、乌拉尔河,⑥叶尼塞河,⑦勒拿河。

  3.叶尼塞河以西均为平原,以东为高原山地,平原面积占俄罗斯领土的70%。归纳得出地形特点:平原广大。

  4.读图3-24,引导学生归纳俄罗斯的地势特征,很容易看出其地势特点:东高西低。

  5、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伏尔加河的位置,注意其流向,注入海洋,在欧洲的地位

  三、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3俄罗斯气候分布图,思考:俄罗斯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哪种?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引出气候类型的学习

  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俄罗斯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有什么特征?

  3、小结:由于俄罗斯疆域辽阔,东西跨经度广,所以气候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同时也使东西部气候存在较大的差异。

  4、引导学生分析上扬斯克和莫斯科的气候资料,归纳二地的气候特征差异,并设问: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什么上扬斯克的降水比莫斯科的少?气温比莫斯科的低?

  (过渡)俄罗斯是世界上资源最为丰富的大国之一,那么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呢?

  四、丰富的资源

  1、学生看书思考:俄罗斯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

  2、设问:俄罗斯为什么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呢?教师可从气候特点、地形分布及历史开发等方面加以指导。最后出示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图。

  3、出示“俄罗斯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主要矿种及矿产地,而后说明俄罗斯石油、黄金产量的世界排名及有色金属矿的分布。

  (过渡)俄罗斯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资源条件。

  四、改革中的经济

  工业方面

  1.通过图3-26和各种资源储量、开采量等资料,学生推断俄罗斯的主要工业部门应该是哪些?而后结合教材P79验证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53“俄罗斯工业分布图”,指出俄罗斯的三大工业区并强调俄罗斯的工业主要集在欧洲部分

  3、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各工业区的工业中心城市并在地图上填注。并设问:这三大工业区能形成主要的工业区的共同因素是什么?(附近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而后进一步从资源条件分析俄罗斯各工业区的工业部门

  农业方面

  1、回忆俄罗斯气候特征和纬度位置特征,思考:俄罗斯的气候条件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利吗?你认为制约俄罗斯农业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气温因素,俄罗斯的'农业一般分布在纬度相对较低、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

  3、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俄罗斯主要农业区东欧平原、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并对照图例说出俄罗斯的农产品种类,并进一步强调:俄罗斯的农作物一般都是喜温凉的农作物,这与当地的气候特征是相适应的。

  城市与港口方面

  根据地图找出首都莫斯科的位置,由教师小结其城市职能。根据地图,让学生围绕俄罗斯疆界找出其进出海洋的港口城市,再由教师加以具体说明东部、北部、西部的主要海港。

  (过渡)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历史的原因,俄罗斯的人口和经济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而面积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却开发不够

  西伯利亚的开发

  ①小结已学习俄罗斯的知识,填表对比其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的地区差异。②对此表格知识加以对比研究,让学生认识到俄罗斯经济的地区分布与其自然、人文因素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人地关系在空间上存在矛盾。③具体指导西伯利亚的开发项目,如: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炭基地和新西伯利亚高科技园区等。

  本节重点图表指导:

  ①图3-22:指导学生在图上了解俄罗斯地理位置(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领土组成(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首都莫斯科;俄罗斯是欧洲国家的主要原因:欧洲部分集中全国四分之三的人口,历史上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主要工业和首都也位于欧洲部分;俄罗斯的四大地形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主要河流及分布:欧洲部分的伏尔加河和顿河、亚洲部分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俄罗斯的主要城市及分布。

  ②图3-24:指导学生在剖面图上相应位置标注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或者由学生依据图3—22画出沿60°N线的剖面图,然后观察、分析其“东高西低、平原广大”的地势地形特点,再归纳这一特点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③图3-26:先指导学生找图例,了解俄罗斯有哪些矿产;再根据教材讲述其矿产储量和开采量,也可由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对俄罗斯矿产进行评价;最后根据铁路线、河流、城市对矿产地进行相对定位,并为其工业分布作铺垫。

  ④“俄罗斯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地区差异”表:可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用复习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并根据所填内容对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进行评价。下述答案仅供参考:

  亚洲部分 欧洲部分

  地形特征 高原、山地为主 平原面积广大

  气候特征 寒冷干燥 温凉湿润,降水略多

  主要工业基地 乌拉尔、新西伯利亚 莫斯科,圣彼德堡

  主要港口 海参崴 圣彼德堡

初中地理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出示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让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资料。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应向日本学习哪些防震减灾知识?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六、板书设计

  第七章 第一节:日本

  一、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 2. 大洲位置——亚洲东部

  二、地形特点

  1、 岛国——四大岛为主体

  2、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3、 山地地形为主 ---多火山、地震 日本多火山的利与弊

初中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重点和难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准备:

  1、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1.5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第一时:

  导入:

  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

  (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

  他到了太空,回头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

  (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蓝美丽)

  提出问题:

  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板书: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1、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对地球面貌的探索,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探险家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就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们对人类所作的贡献。

  (学生介绍的过程中用向学生提供古“丝绸之路”路线、郑和下西洋路线、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路线等示意图)

  学生分组活动:

  1、丝绸之路 2、马可波罗游记 3、郑和下西洋 4、哥伦布地理大发现 5、麦哲伦环球航行

  (学生互相评价)

  (1)组织活动

  ①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平分成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

  ②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按自转方向转动,闭上眼睛,让地球仪停止转动后用一个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然后统计分别陆地和海洋的人数并计算所占的比例。

  (2)但是,由于我们只有40多人,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面积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

  (出示教材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学生活动

  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按照要求参与活动,计算出陆地和海洋的比例

  学生回答

  71%为海洋,29%为陆地。概括说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板书:2、全球海陆分布比例

  (3)问:所以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时认为它应叫什么?

  提问:

  同学们,你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看法?

  (鼓励学生)(水球)

  (这是由于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果;人们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的“地球”了,没必要再改成“水球”。)

  提问:

  这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均匀地分布于地球表面吗?显然不是。看手中地球仪,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展示南北半球图及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比例,帮助学生总结海陆分布特点。)

  板书:3、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学生活动:

  观察地球仪说明,并总结出海陆分布的特点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板书: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从地图上看,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围着,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我们经常听到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海湾、海峡等众多的称谓,究竟是怎么回事?请看图(用展示某地区的立体示意图和平面轮廓图,两图均标注注记),自学上述地理名词的意义

  2、我们把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成为大洲。看教材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回答:

  ①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

  ②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

  (太平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③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

  ④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南、北美洲)

  ⑤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陆地

  (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

  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

  (亚洲、太平洋)

  ⑦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

  (大洋洲、北冰洋)

  ⑧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欧洲、北美洲)

  ⑨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

  (南极洲、北冰洋)

  ⑩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南极洲、北冰洋)

  3、有些大洲是相连的,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这些大洲及其分界线,并把分界线描绘出。重点指导学生读2.7,找到亚、欧、非三洲的分界线,并描绘说明。

  学生活动:

  通过两图对比,明确其地理意义。

  边查图边回答,进一步熟悉巩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巩固练习:

  1、填图:在教材图2.1中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绘图:在教材图2.9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并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初中地理教案5

  教学目的:

  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环境意义;能在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上找出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方法。

  教学重点:

  森林的环境作用,森林破坏情况及产生的严重生态问题。

  教学难点:

  森林的环境作用。

  教具:

  多媒体教学(漫画、图片、资料、实例)

  教学方法:

  运用电教手段,引入漫画、图片、资料、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人体皮肤上附着很多毫毛、头发等,它们的排汗和保温作用对维持人体的水分和体温起重要作用。对于地球来讲,什么是她的“毛发”呢?那就是生长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们就了解有关森林的知识。

  讲授新课:

  播放有关森林的纪录片,提问:森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书)

  1、森林的经济效益(板书):由于学生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可直接通过提问。

  教师总结:森林除了刚才提到的经济作用,还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环境效益(板书):

  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组森林作用的数据,以及森林对环境的作用,由学生填图。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40亿公顷,覆盖率29.6%。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3(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

  教师提问: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以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为主。

  教师提问: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因此,我们又把森林资源称为“地球的毛发”,人们又是如何对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学生表演小品:由学生事先排练,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类,原告:森林,森林动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气候,表现在当今森林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面积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树更新的面积却很小,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消失,热带雨林如果消失,不仅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也将受到影响,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将失去调节作用;许多野生动物丧失理想的栖息地,导致一些动物的灭绝。由于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滥捕,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

  通过小品,使学生认识到:森林慷慨地向人类贡献着它的一切。但它却得不到人类应有的保护和抚育。当前森林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森林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

  四、森林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开始注意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各国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人们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发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遥感技术监控森林火灾。

  那么,我们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条思考题,多媒体播放思考题:

  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有三种处理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全部保护起来,禁止砍伐。

  2.全部砍伐,以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

  3.把此片森林划分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随即补种树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师小结: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无私地向人类奉献它的一切,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并且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区的环境因此而恶化。为改变现状,应植树造林,绿化地球。人们在搞经济建设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要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严防弄虚作假,要讲求实际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6

  自然灾害

  教学内容

  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常见的自然灾害,能会判断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2、自然灾害等大致分布。

  3、了解避灾方法。

  (2)能力目标:

  阅读我国各种灾害地图,提炼重点灾区,得出中国重点灾害叠加图,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3)情感目标:

  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及灾害防治的学习,培养学生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讨论自学,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利用灾害图片叠加,讲解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教学难点将课本中的孤立的案例转化成与前后知识相联系的知识。通过图片叠加了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教具准备

  集体定教

  分工备教

  个性补教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河流的特征,长江、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等,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心的课文《自然灾害》。

  二、讲授新课:

  第四节

  自然灾害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教师播放有关自然灾害的相关视频,并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举例自己了解哪些自然灾害。

  教师小结:自然灾害的定义,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几类。

  教师展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气象灾害,哪些是地质灾害。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54-55,结合图片,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性。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55-56的活动题。

  板书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先让学生回忆今年全国发生了哪些特大自然灾害,后可由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数据来说明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指导学生读图2.48,2.49,并让学生谈谈他所发现的问题,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小结: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我国也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有时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给社会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带来巨大的冲击。

  教师可对一些灾害的概念加以阐述,便于学生理解。如:

  寒潮

  (1)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2)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3)寒潮的危害

  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①成因: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③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

  ①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发生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③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放在减灾工作必不可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58-59,了解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

  让学生举例说明我国还有哪些防灾减灾的措施。

初中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 情感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2.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提出的过程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

  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

  师: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歌曲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耕种田,耕种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

  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

  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的总称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

  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宛如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1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咱们来阅读一下《魏格纳与大陆飘逸假说》。

  生:阅读。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何?同学们都学过剪纸可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到各处观察,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窗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1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终身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结构。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之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罗巴洲与南北美洲逐步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之前不在这里,而是在1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所有刚才咱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这给咱们以很大启迪,同学们前面讲的都很好。咱们对大陆漂移假说探讨这么多还有什么怀疑吗?

  生:大陆为何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

  师:提的很好。大家回去后收集质料,下节课咱们一起讨论,好吗?

  练习:1、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几种?

  2、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在什么时候?

  3、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依据和验证过程,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最后由老师总结得出结论。

初中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二)教学难点

  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同学们:长城、日本富士山、喜马拉雅山脉在哪里?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S)~北纬80度(N)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E)~西经170度(W)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应该明白,当谈及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我们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老师刚才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现在请你们来分析一下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通过读地图6-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1)读图6-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西经9度(W)~东经66度(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课堂总结)

  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知识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讲授新知识)

  板书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板书2.时区及换算

  讲述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172.5°E~172.5°W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阅读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4.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板书3.北京时间

  讲述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板书4.国际日期变更线

  讲述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课堂总结)

  本节学习世界时区的知识,同学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作为初一的学生,对于时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要用比喻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2.时区及换算

  3.北京时间

  4.国际日期变更线

初中地理教案9

  一、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

  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

  3、从西亚最具特色的节水农业中获取适宜发展我国农业的经验。

  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西亚地区的动荡不安与本地区的位置、资源的关系。

  四、教学进程:

  1、学生活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上课时,结合课文中给出的词语,以及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以“我印象中的西亚”为题进行1分钟左右的发言。

  教师设问:“西亚为什么会战争不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引入新课。

  2、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

  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

  (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

  (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

  (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看录像后,结合书上资料,分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再做出简要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若干条“热点因素”,如“运河之争”、“石油之争”、“淡水之争”、“宗教之争”、“领土之争”等,在板书中以框题形式书写,然后再逐一具体分析讲授。

  (一)三洲五海之地:

  1、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

  2、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3、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4、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1、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

  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2、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3、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三条航线的优势差异,如提问学生:同样是输出至西欧各国,航线A和B的差异何在?(A航线经苏伊士运河,至欧洲的距离最短,运费最经济,但由于运河地狭水浅,油轮吨位不高;B航线经非洲好望角,至欧洲的距离较长,但水道宽阔,可通行巨型油轮。)

  4、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四)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全课小结:

  要求学生每人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是“我所认识的西亚”,对本课的学习做一个总结。

初中地理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师

  生

  活

  动

  教学提示与建议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6、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过渡: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承接过渡语,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

  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丰富的自然资源。

  总结: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源。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天然实验室。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2、展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南纬60附近。中山站在东经70,南纬70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3、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阅读课本秦大河的描述,体会极地的科考价值。

  南极考察如火如荼,自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5、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各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板书: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滥捕、滥杀。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南极条约。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地理教案11

  教材分析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积极运用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初中地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 河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在发展农业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

  (2)了解河北省利用其区 位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发展新型农业的意义。

  (3)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认识美丽壮观的新唐山。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爱我家园,建设家园"的情感教育。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大家都学过历史上 的"战国七侯",即齐、楚、燕、韩、赵、魏、秦。你们知道当时赵国和燕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吗?今天, 我们就来进行我们沿海万里行的第三站:"燕赵大地"--河北省。

  方案②:设问:在"中国政区"图上,环抱北京、天津两中央直辖市 的省份是哪个?

  讲述河北省"自然环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出示"中国政区"挂图,请学生说出河北省地理位置:环抱 北京、天津,东临渤海,四周与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为邻。

  2.用多媒体展示"河北地形"图,或出示"河北地形"挂图,请学生回答河北省的主要地形特点:西北多山地,东南以平原为主。并让学生在图中找出黄河、海河、燕山、华北平原、太行山和长城。

  3.出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元明清时期的国都位置"。说明河北省长期邻近国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4、 在河北省城市与交通图上,找出穿越河北省的铁 路干线及海港。

  5.小结河北的区位优势:环渤海、环京津、水陆交通便利。

  讲述"唐山大地震"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让学生学习"唐山大地震"的阅读材料。

  2、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地震后被夷为废墟的唐山,随后切换画面,展示高楼林立,环境优美的新唐山,并对学生进行"奋发图强,爱国爱家"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讲述"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时,可按下列步骤:

  1.设问:河北省的自然条件如何?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河北省属温带季风气候,其中南部为华北平原一部分,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多,土地肥沃,光照条件好,是我国的小麦和棉花的重要产区;但华北平原也存在着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劣势:地表排水不畅,土壤盐碱化,由于是季风气候,春旱夏涝,农业生产不稳定。)

  2 讨论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北省 ,除了自然条件外,有哪些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促进了河北农业的发展?要指导学生列举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如:区位优势、市场需求、农业结构调整等。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作如下讲解:(1)环京津一一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2)交通发达--农产品外运销售便利;(3)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反季节蔬菜、花卉、草皮、中高档水果。物以稀为贵,经济效益高。

  3.让 学生完成教材P.37活动题,教师可补充说明反季节蔬菜的含义:

  我们知道,一年中有的季节寒冷 ,有的.季节炎热,有的季节温暖。对于蔬菜来说,有的种类怕冷,有的种类怕热。在通常情况下,怕冷的蔬菜在寒冷季节难以生长;怕热的蔬菜在炎热季节不适合种植,从而形成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的季节性。所谓反季节蔬菜,就是通过一定技术,使炎热或寒冷季节能成功种植怕热或怕冷的蔬菜种类供应市场。反季节蔬菜由于是在 市场缺乏某种类型菜时上市这种类型蔬菜,由于物以稀为贵,所以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课后活动:

  1.在互联网上查询:反季节蔬菜栽培方式有哪些?经济效益如何?

  2、查询资料_了解人们在华北平原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克服农业生产中的不利因素。

  3.搜集资料了解河北省的矿产资源及其主要工业部门。

  4.走访附近的集贸 市场,调查一些反季节蔬菜和水果来源。

初中地理教案13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 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 (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 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 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地图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 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

  设问:

  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

  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

  2、 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

  景观名称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荒漠

  对应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气候特征

  3、教师活动:

  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读图回答: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雨林两侧,最广的是非洲。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最广的是亚洲。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的内陆及大陆两岸地区,最广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结

  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5、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热带气候类型:

  1. 热带雨林气候: 2. 热带季风气候:

  3. 热带草原气候: 4. 热带沙漠气候:

初中地理教案15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了解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旅游资源的分类。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记住地理知识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4、增强学生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1、我国的.民俗。2、 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 我国不同地方民俗的成因与该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式、读图分析法 、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课件学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谈谈旅游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展示图片

  [转承]我国疆域辽阔、地域差异明显,各地区、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板书)

  二、民俗与环境

  1、 [自主学习] 结合学案问题提示,认真预习教材P92-94页内容,仔细研读教科书。

  2、 【解释】民俗即民间风俗。

  3、 活动:阅读“地方美食图”、“中国民居图”、“中国民族服饰图”和有关资料,体会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民居、服饰的地方特色。

  4、 [讲述]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差异、风俗习惯不同,饮食文化、建筑艺术、节日庆典、衣著礼仪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5、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分别从食 、住 、衣 、行 、节日庆典等方面探究各地民俗差异。

  (1)食:学生读【知识之窗】 了解我国的八大菜系 课件展示地方美食图片

  【学生活动】 课本P92 活动、P93活动1、2。

  (2)住: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展示图片中国民居 【学生活动】 课本P94活动1

  (3)衣:服饰的产生和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展示图片中国民族服饰

  【学生活动】 课本P94活动2

  (4)行:学生交流 南方与北方的交通差异

  (5)节日庆典(视频播放)

  6、拓展练习:

  三、旅游与文化

  (1)旅游业及其意义(播放视频)。

  (2)我国旅游资源的分类.

  (3)世界遗产的分类方法以及分类,找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等景点,并完成P96活动1

  (4)旅游业的开发与保护因注意些什么?(视频播放)

  四、作业 完成学案 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民俗与环境

  1.民俗差异

  衣、食、住、行、节日和宗教

  2.民俗差异因素

  地理环境

  历史习惯

  风俗因素

  二、 旅游与文化

《【荐】初中地理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初中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11-06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0

初中地理教案09-21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11-18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11-26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11-07

【推荐】初中地理教案12-26

【热门】初中地理教案12-24

【热】初中地理教案12-08

初中地理教案【荐】12-09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荐】初中地理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找出中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分析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2.通过读图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总结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3.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提升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国主要的内流河和外流河的分布及其特征。

  【难点】

  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请同学们猜猜是哪一条河流,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河流?接着进一步提问:我国的这些河流都分布在哪?它们又有怎样的特征呢?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总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谈一谈看完这张图的感受。

  【学生回答】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大江巨川源远流长,大小不一的天然湖泊星罗棋布,呈现河流湖泊众多的特点。

  2.河流

  (1)分布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水系分布图,学生在图上填出河流的名称,并找到他们的归宿。

  【学生活动】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澜沧江

  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未注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

  【教师总结】我国众多的河流中,长江、黄河等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属于外流河。外流河分布的区域,称之为外流区。而塔里木河等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属于内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称之为内流区。

  【教师活动】提问:我国的内流河和外流河是相间分布吗?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布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限与之前所学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大致相同,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外流河主要分布在气候较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

  【教师总结】注意在西北地区也有外流河,如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东部地区也有内流区,如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就有部分为内流区。

  (2)水文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主要河流流量的年变化曲线”图,结合中国的气候分布特点,将全班分为三大组,从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分析外流河(北方和南方)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学生回答】外流河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北方地区的河流一般汛期较短、有结冰期,除东北地区部分河流外,它们大多流量小、含沙量大;南方地区的河流大多流量大、汛期较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内流河水量小,夏季接纳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后形成汛期,此后,河流水量逐渐减少,甚至断流。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绘制表格。

  3.湖泊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找出我国的主要湖泊及其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地区。

  【教师总结】我国湖泊众多,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0xx多个,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地区。著名的湖泊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根据本节课内容,搜集资料,描述本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四、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一)借助地图,说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领土组成特点(跨东西半球、亚欧两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据地图和资料,归纳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和各地区气候差异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三)运用统计资料,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明该国开发西伯利亚的情况。

  (四)收集资料,说明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共分6个小标题。“面积最大的国家”、“平原广大”、“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丰富的资源”、“改革中的经济”、“西伯利亚的开发”,分别介绍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地形特点、气候特点、资源特点、经济特点和区域开发方面的情况。

  本节教材第一个标题为国家概况的介绍;第二、三、四个标题内容分别叙述和说明俄罗斯自然地理特征的三个重要方面:“平原广大”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为理解俄罗斯农产品和主要农业区分布提供了条件,“丰富的资源”为理解俄罗斯的经济特点和开发西伯利亚作了说明;第五、六个标题内容阐述俄罗斯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中了解俄罗斯的工业、农业城市、港口分布特点及亚洲西伯利亚的开发情况。本节教材的编排结构是:

  本节教材图表系统提供3幅地图:①图3-22,说明俄罗斯周围海洋,亚洲与欧洲部分比较,地形区分布及特点,河流与城市。②图3-24,说明俄罗斯地势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东高西低、平原广大”是其地形主要特征。③图3-26,说明俄罗斯主要矿种及产地,特别是石油、黄金、煤、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本图淡化了矿产地的识记,强调矿产种类及其与工业基地分布的关系。

  2幅景观图:一为反映宗教和建筑特色的大教堂,一为贝加尔湖及湖畔的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2张统计表:①上扬斯克和莫斯科气候资料分别表明俄罗斯东部西伯利亚受北极地区寒冷气流影响,是北半球的寒极之一,降水较少;而西部东欧平原受大西洋影响,气候较温凉,降水较均匀,是温和的大陆性气候。②俄罗斯亚洲与欧洲部分地区差异对比则要求学生通过对比掌握其差异性,也暗示了开发西伯利亚的必要性。补充阅读材料提供了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为学生收集此方面的资料作了示例。

  本节教材还说明了俄罗斯几个方面的世界之最:①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②俄罗斯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大的国家;③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世界上淡水量最多的湖泊;4.俄罗斯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经济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谈话法、自学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挂图:俄罗斯地形图

  教学提纲(板书)

  一、面积最大的国家

  1、位置:跨亚、欧两大洲和东、西半球

  2、面积:1708万平方千米

  二、平原广大

  地势东高西低,平原占 70%

  三、温凉的气候

  大陆性气候明显,东、西部差异大

  四、丰富的资源

  1.淡水资源(贝加尔湖)

  2.森林资源(亚寒带针叶林)

  3.矿产资源(石油、黄金、有色金属)

  五、改革中的经济

  1.工业

  工业区:欧洲部分、乌拉尔地区、西伯利亚地区

  工业中心: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

  2.农业

  农业区分布于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

  3.城市和港口

  首都莫斯科

  六、西伯利亚的开发

  [教学过程]

  新课导人:

  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从中引出俄罗斯

  一、面积最大的国家

  1、提问:通过预习,谁能告诉我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面积究竟有多大?

  2、展示“俄罗斯地形图”,指出亚、欧两洲的洲界线,得出结论:俄罗斯地跨亚、欧两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

  3、引导学生回忆东、西半球分界线(160°E),并和学生一起找出东经160,得出俄罗斯的另一位置特征:地跨东西半球。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熟悉俄罗斯的海陆位置特征

  4、读图3-22,完成活动1、2题及P77活动2

  5、一学生朗读P77材料,了解俄罗斯的民族、语言、宗教

  二、平原广大

  1.读图3-22,完成活动第3题

  2.找出上述四大地形区的大致分界线:⑤乌拉尔山、乌拉尔河,⑥叶尼塞河,⑦勒拿河。

  3.叶尼塞河以西均为平原,以东为高原山地,平原面积占俄罗斯领土的70%。归纳得出地形特点:平原广大。

  4.读图3-24,引导学生归纳俄罗斯的地势特征,很容易看出其地势特点:东高西低。

  5、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伏尔加河的位置,注意其流向,注入海洋,在欧洲的地位

  三、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3俄罗斯气候分布图,思考:俄罗斯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哪种?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引出气候类型的学习

  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俄罗斯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有什么特征?

  3、小结:由于俄罗斯疆域辽阔,东西跨经度广,所以气候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同时也使东西部气候存在较大的差异。

  4、引导学生分析上扬斯克和莫斯科的气候资料,归纳二地的气候特征差异,并设问: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什么上扬斯克的降水比莫斯科的少?气温比莫斯科的低?

  (过渡)俄罗斯是世界上资源最为丰富的大国之一,那么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呢?

  四、丰富的资源

  1、学生看书思考:俄罗斯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

  2、设问:俄罗斯为什么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呢?教师可从气候特点、地形分布及历史开发等方面加以指导。最后出示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图。

  3、出示“俄罗斯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主要矿种及矿产地,而后说明俄罗斯石油、黄金产量的世界排名及有色金属矿的分布。

  (过渡)俄罗斯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资源条件。

  四、改革中的经济

  工业方面

  1.通过图3-26和各种资源储量、开采量等资料,学生推断俄罗斯的主要工业部门应该是哪些?而后结合教材P79验证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53“俄罗斯工业分布图”,指出俄罗斯的三大工业区并强调俄罗斯的工业主要集在欧洲部分

  3、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各工业区的工业中心城市并在地图上填注。并设问:这三大工业区能形成主要的工业区的共同因素是什么?(附近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而后进一步从资源条件分析俄罗斯各工业区的工业部门

  农业方面

  1、回忆俄罗斯气候特征和纬度位置特征,思考:俄罗斯的气候条件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利吗?你认为制约俄罗斯农业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气温因素,俄罗斯的'农业一般分布在纬度相对较低、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

  3、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俄罗斯主要农业区东欧平原、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并对照图例说出俄罗斯的农产品种类,并进一步强调:俄罗斯的农作物一般都是喜温凉的农作物,这与当地的气候特征是相适应的。

  城市与港口方面

  根据地图找出首都莫斯科的位置,由教师小结其城市职能。根据地图,让学生围绕俄罗斯疆界找出其进出海洋的港口城市,再由教师加以具体说明东部、北部、西部的主要海港。

  (过渡)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历史的原因,俄罗斯的人口和经济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而面积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却开发不够

  西伯利亚的开发

  ①小结已学习俄罗斯的知识,填表对比其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的地区差异。②对此表格知识加以对比研究,让学生认识到俄罗斯经济的地区分布与其自然、人文因素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人地关系在空间上存在矛盾。③具体指导西伯利亚的开发项目,如: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炭基地和新西伯利亚高科技园区等。

  本节重点图表指导:

  ①图3-22:指导学生在图上了解俄罗斯地理位置(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领土组成(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首都莫斯科;俄罗斯是欧洲国家的主要原因:欧洲部分集中全国四分之三的人口,历史上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主要工业和首都也位于欧洲部分;俄罗斯的四大地形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主要河流及分布:欧洲部分的伏尔加河和顿河、亚洲部分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俄罗斯的主要城市及分布。

  ②图3-24:指导学生在剖面图上相应位置标注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或者由学生依据图3—22画出沿60°N线的剖面图,然后观察、分析其“东高西低、平原广大”的地势地形特点,再归纳这一特点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③图3-26:先指导学生找图例,了解俄罗斯有哪些矿产;再根据教材讲述其矿产储量和开采量,也可由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对俄罗斯矿产进行评价;最后根据铁路线、河流、城市对矿产地进行相对定位,并为其工业分布作铺垫。

  ④“俄罗斯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地区差异”表:可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用复习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并根据所填内容对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进行评价。下述答案仅供参考:

  亚洲部分 欧洲部分

  地形特征 高原、山地为主 平原面积广大

  气候特征 寒冷干燥 温凉湿润,降水略多

  主要工业基地 乌拉尔、新西伯利亚 莫斯科,圣彼德堡

  主要港口 海参崴 圣彼德堡

初中地理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出示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让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资料。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应向日本学习哪些防震减灾知识?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六、板书设计

  第七章 第一节:日本

  一、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 2. 大洲位置——亚洲东部

  二、地形特点

  1、 岛国——四大岛为主体

  2、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3、 山地地形为主 ---多火山、地震 日本多火山的利与弊

初中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重点和难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准备:

  1、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1.5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第一时:

  导入:

  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

  (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

  他到了太空,回头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

  (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蓝美丽)

  提出问题:

  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板书: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1、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对地球面貌的探索,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探险家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就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们对人类所作的贡献。

  (学生介绍的过程中用向学生提供古“丝绸之路”路线、郑和下西洋路线、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路线等示意图)

  学生分组活动:

  1、丝绸之路 2、马可波罗游记 3、郑和下西洋 4、哥伦布地理大发现 5、麦哲伦环球航行

  (学生互相评价)

  (1)组织活动

  ①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平分成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

  ②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按自转方向转动,闭上眼睛,让地球仪停止转动后用一个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然后统计分别陆地和海洋的人数并计算所占的比例。

  (2)但是,由于我们只有40多人,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面积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

  (出示教材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学生活动

  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按照要求参与活动,计算出陆地和海洋的比例

  学生回答

  71%为海洋,29%为陆地。概括说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板书:2、全球海陆分布比例

  (3)问:所以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时认为它应叫什么?

  提问:

  同学们,你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看法?

  (鼓励学生)(水球)

  (这是由于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果;人们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的“地球”了,没必要再改成“水球”。)

  提问:

  这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均匀地分布于地球表面吗?显然不是。看手中地球仪,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展示南北半球图及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比例,帮助学生总结海陆分布特点。)

  板书:3、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学生活动:

  观察地球仪说明,并总结出海陆分布的特点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板书: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从地图上看,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围着,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我们经常听到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海湾、海峡等众多的称谓,究竟是怎么回事?请看图(用展示某地区的立体示意图和平面轮廓图,两图均标注注记),自学上述地理名词的意义

  2、我们把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成为大洲。看教材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回答:

  ①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

  ②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

  (太平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③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

  ④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南、北美洲)

  ⑤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陆地

  (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

  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

  (亚洲、太平洋)

  ⑦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

  (大洋洲、北冰洋)

  ⑧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欧洲、北美洲)

  ⑨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

  (南极洲、北冰洋)

  ⑩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南极洲、北冰洋)

  3、有些大洲是相连的,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这些大洲及其分界线,并把分界线描绘出。重点指导学生读2.7,找到亚、欧、非三洲的分界线,并描绘说明。

  学生活动:

  通过两图对比,明确其地理意义。

  边查图边回答,进一步熟悉巩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巩固练习:

  1、填图:在教材图2.1中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绘图:在教材图2.9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并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初中地理教案5

  教学目的:

  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环境意义;能在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上找出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方法。

  教学重点:

  森林的环境作用,森林破坏情况及产生的严重生态问题。

  教学难点:

  森林的环境作用。

  教具:

  多媒体教学(漫画、图片、资料、实例)

  教学方法:

  运用电教手段,引入漫画、图片、资料、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人体皮肤上附着很多毫毛、头发等,它们的排汗和保温作用对维持人体的水分和体温起重要作用。对于地球来讲,什么是她的“毛发”呢?那就是生长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们就了解有关森林的知识。

  讲授新课:

  播放有关森林的纪录片,提问:森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书)

  1、森林的经济效益(板书):由于学生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可直接通过提问。

  教师总结:森林除了刚才提到的经济作用,还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环境效益(板书):

  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组森林作用的数据,以及森林对环境的作用,由学生填图。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40亿公顷,覆盖率29.6%。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3(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

  教师提问: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以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为主。

  教师提问: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因此,我们又把森林资源称为“地球的毛发”,人们又是如何对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学生表演小品:由学生事先排练,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类,原告:森林,森林动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气候,表现在当今森林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面积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树更新的面积却很小,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消失,热带雨林如果消失,不仅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也将受到影响,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将失去调节作用;许多野生动物丧失理想的栖息地,导致一些动物的灭绝。由于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滥捕,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

  通过小品,使学生认识到:森林慷慨地向人类贡献着它的一切。但它却得不到人类应有的保护和抚育。当前森林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森林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

  四、森林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开始注意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各国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人们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发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遥感技术监控森林火灾。

  那么,我们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条思考题,多媒体播放思考题:

  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有三种处理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全部保护起来,禁止砍伐。

  2.全部砍伐,以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

  3.把此片森林划分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随即补种树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师小结: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无私地向人类奉献它的一切,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并且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区的环境因此而恶化。为改变现状,应植树造林,绿化地球。人们在搞经济建设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要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严防弄虚作假,要讲求实际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6

  自然灾害

  教学内容

  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常见的自然灾害,能会判断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2、自然灾害等大致分布。

  3、了解避灾方法。

  (2)能力目标:

  阅读我国各种灾害地图,提炼重点灾区,得出中国重点灾害叠加图,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3)情感目标:

  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及灾害防治的学习,培养学生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讨论自学,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利用灾害图片叠加,讲解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教学难点将课本中的孤立的案例转化成与前后知识相联系的知识。通过图片叠加了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教具准备

  集体定教

  分工备教

  个性补教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河流的特征,长江、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等,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心的课文《自然灾害》。

  二、讲授新课:

  第四节

  自然灾害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教师播放有关自然灾害的相关视频,并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举例自己了解哪些自然灾害。

  教师小结:自然灾害的定义,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几类。

  教师展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气象灾害,哪些是地质灾害。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54-55,结合图片,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性。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55-56的活动题。

  板书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先让学生回忆今年全国发生了哪些特大自然灾害,后可由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数据来说明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指导学生读图2.48,2.49,并让学生谈谈他所发现的问题,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小结: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我国也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有时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给社会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带来巨大的冲击。

  教师可对一些灾害的概念加以阐述,便于学生理解。如:

  寒潮

  (1)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2)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3)寒潮的危害

  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①成因: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③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

  ①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发生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③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放在减灾工作必不可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58-59,了解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

  让学生举例说明我国还有哪些防灾减灾的措施。

初中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 情感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2.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提出的过程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

  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

  师: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歌曲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耕种田,耕种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

  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

  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的总称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

  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宛如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1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咱们来阅读一下《魏格纳与大陆飘逸假说》。

  生:阅读。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何?同学们都学过剪纸可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到各处观察,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窗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1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终身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结构。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之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罗巴洲与南北美洲逐步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之前不在这里,而是在1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所有刚才咱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这给咱们以很大启迪,同学们前面讲的都很好。咱们对大陆漂移假说探讨这么多还有什么怀疑吗?

  生:大陆为何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

  师:提的很好。大家回去后收集质料,下节课咱们一起讨论,好吗?

  练习:1、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几种?

  2、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在什么时候?

  3、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依据和验证过程,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最后由老师总结得出结论。

初中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二)教学难点

  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同学们:长城、日本富士山、喜马拉雅山脉在哪里?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S)~北纬80度(N)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E)~西经170度(W)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应该明白,当谈及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我们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老师刚才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现在请你们来分析一下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通过读地图6-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1)读图6-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西经9度(W)~东经66度(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课堂总结)

  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知识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讲授新知识)

  板书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板书2.时区及换算

  讲述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172.5°E~172.5°W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阅读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4.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板书3.北京时间

  讲述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板书4.国际日期变更线

  讲述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课堂总结)

  本节学习世界时区的知识,同学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作为初一的学生,对于时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要用比喻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2.时区及换算

  3.北京时间

  4.国际日期变更线

初中地理教案9

  一、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

  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

  3、从西亚最具特色的节水农业中获取适宜发展我国农业的经验。

  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西亚地区的动荡不安与本地区的位置、资源的关系。

  四、教学进程:

  1、学生活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上课时,结合课文中给出的词语,以及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以“我印象中的西亚”为题进行1分钟左右的发言。

  教师设问:“西亚为什么会战争不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引入新课。

  2、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

  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

  (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

  (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

  (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看录像后,结合书上资料,分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再做出简要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若干条“热点因素”,如“运河之争”、“石油之争”、“淡水之争”、“宗教之争”、“领土之争”等,在板书中以框题形式书写,然后再逐一具体分析讲授。

  (一)三洲五海之地:

  1、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

  2、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3、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4、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1、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

  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2、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3、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三条航线的优势差异,如提问学生:同样是输出至西欧各国,航线A和B的差异何在?(A航线经苏伊士运河,至欧洲的距离最短,运费最经济,但由于运河地狭水浅,油轮吨位不高;B航线经非洲好望角,至欧洲的距离较长,但水道宽阔,可通行巨型油轮。)

  4、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四)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全课小结:

  要求学生每人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是“我所认识的西亚”,对本课的学习做一个总结。

初中地理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师

  生

  活

  动

  教学提示与建议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6、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过渡: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承接过渡语,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

  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丰富的自然资源。

  总结: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源。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天然实验室。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2、展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南纬60附近。中山站在东经70,南纬70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3、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阅读课本秦大河的描述,体会极地的科考价值。

  南极考察如火如荼,自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5、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各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板书: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滥捕、滥杀。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南极条约。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地理教案11

  教材分析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积极运用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初中地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 河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在发展农业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

  (2)了解河北省利用其区 位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发展新型农业的意义。

  (3)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认识美丽壮观的新唐山。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爱我家园,建设家园"的情感教育。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大家都学过历史上 的"战国七侯",即齐、楚、燕、韩、赵、魏、秦。你们知道当时赵国和燕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吗?今天, 我们就来进行我们沿海万里行的第三站:"燕赵大地"--河北省。

  方案②:设问:在"中国政区"图上,环抱北京、天津两中央直辖市 的省份是哪个?

  讲述河北省"自然环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出示"中国政区"挂图,请学生说出河北省地理位置:环抱 北京、天津,东临渤海,四周与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为邻。

  2.用多媒体展示"河北地形"图,或出示"河北地形"挂图,请学生回答河北省的主要地形特点:西北多山地,东南以平原为主。并让学生在图中找出黄河、海河、燕山、华北平原、太行山和长城。

  3.出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元明清时期的国都位置"。说明河北省长期邻近国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4、 在河北省城市与交通图上,找出穿越河北省的铁 路干线及海港。

  5.小结河北的区位优势:环渤海、环京津、水陆交通便利。

  讲述"唐山大地震"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让学生学习"唐山大地震"的阅读材料。

  2、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地震后被夷为废墟的唐山,随后切换画面,展示高楼林立,环境优美的新唐山,并对学生进行"奋发图强,爱国爱家"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讲述"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时,可按下列步骤:

  1.设问:河北省的自然条件如何?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河北省属温带季风气候,其中南部为华北平原一部分,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多,土地肥沃,光照条件好,是我国的小麦和棉花的重要产区;但华北平原也存在着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劣势:地表排水不畅,土壤盐碱化,由于是季风气候,春旱夏涝,农业生产不稳定。)

  2 讨论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北省 ,除了自然条件外,有哪些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促进了河北农业的发展?要指导学生列举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如:区位优势、市场需求、农业结构调整等。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作如下讲解:(1)环京津一一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2)交通发达--农产品外运销售便利;(3)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反季节蔬菜、花卉、草皮、中高档水果。物以稀为贵,经济效益高。

  3.让 学生完成教材P.37活动题,教师可补充说明反季节蔬菜的含义:

  我们知道,一年中有的季节寒冷 ,有的.季节炎热,有的季节温暖。对于蔬菜来说,有的种类怕冷,有的种类怕热。在通常情况下,怕冷的蔬菜在寒冷季节难以生长;怕热的蔬菜在炎热季节不适合种植,从而形成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的季节性。所谓反季节蔬菜,就是通过一定技术,使炎热或寒冷季节能成功种植怕热或怕冷的蔬菜种类供应市场。反季节蔬菜由于是在 市场缺乏某种类型菜时上市这种类型蔬菜,由于物以稀为贵,所以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课后活动:

  1.在互联网上查询:反季节蔬菜栽培方式有哪些?经济效益如何?

  2、查询资料_了解人们在华北平原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克服农业生产中的不利因素。

  3.搜集资料了解河北省的矿产资源及其主要工业部门。

  4.走访附近的集贸 市场,调查一些反季节蔬菜和水果来源。

初中地理教案13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 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 (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 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 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地图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 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

  设问:

  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

  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

  2、 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

  景观名称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荒漠

  对应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气候特征

  3、教师活动:

  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读图回答: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雨林两侧,最广的是非洲。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最广的是亚洲。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的内陆及大陆两岸地区,最广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结

  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5、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热带气候类型:

  1. 热带雨林气候: 2. 热带季风气候:

  3. 热带草原气候: 4. 热带沙漠气候:

初中地理教案15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了解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旅游资源的分类。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记住地理知识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4、增强学生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1、我国的.民俗。2、 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 我国不同地方民俗的成因与该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式、读图分析法 、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课件学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谈谈旅游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展示图片

  [转承]我国疆域辽阔、地域差异明显,各地区、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板书)

  二、民俗与环境

  1、 [自主学习] 结合学案问题提示,认真预习教材P92-94页内容,仔细研读教科书。

  2、 【解释】民俗即民间风俗。

  3、 活动:阅读“地方美食图”、“中国民居图”、“中国民族服饰图”和有关资料,体会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民居、服饰的地方特色。

  4、 [讲述]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差异、风俗习惯不同,饮食文化、建筑艺术、节日庆典、衣著礼仪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5、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分别从食 、住 、衣 、行 、节日庆典等方面探究各地民俗差异。

  (1)食:学生读【知识之窗】 了解我国的八大菜系 课件展示地方美食图片

  【学生活动】 课本P92 活动、P93活动1、2。

  (2)住: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展示图片中国民居 【学生活动】 课本P94活动1

  (3)衣:服饰的产生和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展示图片中国民族服饰

  【学生活动】 课本P94活动2

  (4)行:学生交流 南方与北方的交通差异

  (5)节日庆典(视频播放)

  6、拓展练习:

  三、旅游与文化

  (1)旅游业及其意义(播放视频)。

  (2)我国旅游资源的分类.

  (3)世界遗产的分类方法以及分类,找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等景点,并完成P96活动1

  (4)旅游业的开发与保护因注意些什么?(视频播放)

  四、作业 完成学案 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民俗与环境

  1.民俗差异

  衣、食、住、行、节日和宗教

  2.民俗差异因素

  地理环境

  历史习惯

  风俗因素

  二、 旅游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