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时间:2022-11-06 15:22:20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1

  ■课标要求

  “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应的课标是: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

  “美丽富饶的宝岛”对应的课标是: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外向型经济”对应的课标是: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地图上准确说出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范围。

  2.根据资料分析台湾省的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等特征。

  3.了解台湾省的人口分布特点和民族构成。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气候资料分析台湾省的自然环境。

  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台湾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要性。

  3.阅读资料,认识台湾省与祖国大陆的深厚渊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阅读史实材料,明确台湾自古以来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地形与气候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台湾省的经济发展特色。

  教学难点:

  1.分析台湾省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台湾省的经济发展特色。

  重难点突破方法:强化读图训练,从图上获取信息,掌握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征,通过绘制台湾岛简图,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经过图文转换,就会巩固所学的知识了。

  ■教学策略

  自学辅导法、启发式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及多方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制作精美、适用的课件,以便辅助教学。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本节课内容,准备好地图册。搜集有关台湾的图文资料,以备课堂展示。

初中地理教案2

  一、 教案背景:本课教案是在预习课本并且在网上搜集了众多资源,

  然后依据教学目标撰写的。同时在上节课已经为学生播放了关于东南亚的视频短片。

  二、 教学课题:东南亚第一节

  三、 教材分析:本节只是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第七章第二节内容

  的第一节课的教案。东南亚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这一区域的学习结果不但影响到学生对本区知识的掌握,还关系到学生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因此在节课的学习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关于东南亚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所以对本区域的学习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

  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气候的一般特

  点。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

  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东南亚的范围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

  2、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课件

  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提问法

  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看了东南亚的视频短片,大家还记得短片中的内容分吗?(请学生举手回答)

  生:东南亚包括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东南亚生产热带水果

  (教授新课):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棒,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东南亚。 1、 十字路口的位置:

  师:用多媒体出示东南亚位置图和东南亚政区图。

  生:讨论,找出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并在图上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并结合书上P28页活动题找出东南亚主要的国家。

  师:出示马六甲航线示意图,引领学生理解东南亚“十字路口” 的重要地理位置。

  2、 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东南亚位置图》

  生:结合教师给出的地图说出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中南半岛大部分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师:引领学生分析这样的气候会形成怎样的农业,并通过让学生回忆视频内容,直接了解东南亚主要的农产品并强调这一地区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农产品种类。

  生:说出视频中看到的农作物,并根据自己的常识判断气候与农业的关系,从而分析东南亚经济的特征。

  (让学生在自我分析的前提下,认识气候和农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并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

  师:请大家根据图7.22填表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知识体系,提醒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知识反馈】

  (1)东南亚包括哪两个部分( )

  A.菲律宾群岛 B.中南半岛 C.马来半岛D.马来群岛

  (2)东南亚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为它位于( )

  A.五海三洲之地 B.亚洲各国到达美洲的必经之地

  C.两大洋、两大洲的十字路口 D.欧洲各国石油输入的咽喉之地

  (3)东南亚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4)一艘轮船正在泰国某港口装船外运,装船的货物最可能是( )

  A.小麦 B.水稻 C.石油 D.煤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东南亚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1、范围及组成部分

  2、主要国家:

  3、重要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东南

  东南亚地理教案

  亚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

  此教案是主要是为教学提供一个大概的知识框架,通过一定的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并证实上节课看到的视频中的内容,得出结论。本节课还应该注意把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把地理学科与学生的日常认知水平紧密结合,让学生感知地理学科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更要注意地理学科的人文性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力图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初中地理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能准确分析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发展的条件。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读图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正确认识和对待城乡差异,初步形成保护聚落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

  【难点】

  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展示:乡村与城市景观。人类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应出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这些景观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题《聚落的形态》。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聚落的概念

  【教师活动】展示城市与乡村景观图,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问题。

  【问题】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两种呢?

  【师生归纳】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分为城市与乡村聚落。

  2.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问题】

  (1)城市和乡村的景观有什么差异?(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分布情况,人口分布情况,生产活动类型)

  (2)城市与乡村在景观上为什么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

  【教师归纳】

  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集镇,乡村的房屋一般都不高,但是经济实用,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主要从事农业活动。乡村居民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

  3.城市聚落存在的问题

  【过渡】生活在城市生活在城市存在很多的好处,如娱乐活动丰富、信息流通快、教育条件好,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问题】城市存在哪些问题呢?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生活体会,思考。

  【师生总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犯罪率高等。

  4.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教师活动】PPT展示乡村演变成一般城市示意图

  【问题】简要分析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分析)

  【师生总结】聚落的形成受水、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易形成聚落,逐渐发展成城市。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书本上整理出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查阅资料,搜集南北方聚落的建筑风格差异,并尝试去分析原因?

  四、板书设计

  图书

初中地理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个基本方向,并且学会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2)了解图例和注记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在地图上判断方向,能在野外辨别方向;会绘制教室平面图和校园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所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在经纬网地图和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

  二、教学时间:

  三课时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演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学生打开绘图本,标注当天的日期,依惯例写出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昼夜长短的情况。

  2、问上课的此时我们看太阳是往哪个方向看?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提问养成记地理日记的习惯;复习旧知,从生活中引出今天的课题。

  过渡:

  在陌生的地方(野外)怎样判断方向?学生交流

  我们今天主要来研究地图上的方向。

  学习目的体验生活中的地理。

  新授:

  (一)一般地图的方向判断

  你会在地图上判断方向吗?你会判断不同地点的相对方向吗?教师板图。

  学生说明判断方向的步骤和关键点。

  设计1、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判断方向的方法。2、一般地图方向的判读对学生来说最大的难点是“参照点”问题,所以,讲清楚参照点是关键。

  (二)有指向标地图的方向判断

  1、所有地图的方向都可以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吗?(展示学生中秋节搜集的门票地图,用箭头标注了北方。)

  2、为什么有的地图要标注指向标。

  3、怎样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

  学生同桌交流、回答。

  4、通过学生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判断指向标地图方向的方法。

  (三)经纬网地图的方向判断

  1、还记得经线和纬线指示的方向吗?(经纬仪教具展示不同角度看经线纬线的指示方向)

  2、怎样在画有经纬线的图上判断方向呢?板图展示。(复习旧知,期待做错的同学说出或画出自己的想法)

  4、学生练题

  学生回答。学生板图画方向。

  设计目的

  1、经纬线地图方向的判读是难点,尤其是两极地区的地图判读,毕竟,对于七年级的小孩子来说,空间想象力是很有限的,教具的适当运用,可以化难为易,直观、生动的展示难点内容。

  2、鼓励学生说出错误答案,对他和其他同学都有好处,老师能从中发现问题所在,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3、编题可锻炼学生从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是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四)小结

  生活中有这样一句话:“找不到北了。”来说明找不到方向、摸不清头绪、不知怎么做等等。这句话对你今天学习方向有没有启发呢?

初中地理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2、通过阅读地图,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正确的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3、形成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思想观念,同时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难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今天你们觉得外面怎么样?阴?晴?冷?暖?这些都是描写哪些方面的知识?”并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常说的天气与气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区别吗?”导入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1、天气和气候

  结合教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讲解补充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练一练】下列词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四季如春”—气候、“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气

  2、天气预报和常见天气符号

  【过渡】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多媒体播放收看天气预报)

  【问题】

  (1)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

  (2)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

  (3)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

  【学生活动】

  (1)看卫星云图。

  (2)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

  (3)根据天气符号识别天气情况。

  【教师活动】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教师活动】展示“沙尘暴”、“风”的符号。

  【提问】

  (1)结合“沙尘暴”的符号,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

  (2)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

  【学生活动】

  (1)干旱、风力大、植被稀疏;防风固沙。

  (2)第一,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环节三:巩固提高

  展示“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充当播报员,发布天气预报。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

  【作业】

  思考问题:气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我们和气候变暖有关系吗?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四、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学会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学会运用读图分析法解决实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三、教学难点:

  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展示我国长江和淮河洪水泛滥和西北(北方)地区干旱的场景。

  【教师提问】这些场景说明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分布不均

  【教师补充】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和地区分布不均也是导致我国水资源宝贵的原因之一。

  【出示板书】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二)挖掘元素,建立模型

  【投影图片】投影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地的降水量柱状图

  【教师提问】你从图上得到什么信息?我国降水时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它对河流的水量和汛期有什么影响?

  (指导学生读图回答,加深对降水时间分布的巩固,为建立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印象做好准备)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并作指导)

  【教师引导】影响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教师引导】归纳总结水资源时间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夏秋多,冬春少。

  (三)思维发散,探索求解

  【教师引导】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对水资源的利用有什么影响?应采取哪些措施?结合当地实际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让一名代表发言,回答不全面的教师引导和同学补充。

  (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需要修建水利工程,调节径流,增加了水资源利用的困难等。沂水跋山水库、沂河橡胶坝等)

  【投影】投影三峡水库风景图,让学生结合搜集到的资料,简要介绍三峡的功能,在班内交流,建立水资源时间分布特征联系实例加深水利设施在水资源利用中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承转】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不均,在空间分布上有何特征呢?

  【投影】水资源空间分布图

  【教师引导】对照图分析讨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学生回答】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初中地理教案7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包括“空间分布差异大”、“不同季节变化大”、“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三部分。

  教材首先用图表说明目前比较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

  “空间分布差异大”,通过读图活动和阅读知识之窗认识到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解决分布不均的措施为调水工程。

  “不同季节变化大”,通过对长江、黄河、珠江年径流量变化曲线图认识到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其措施主要是兴修水利工程。

  “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通过让学生进行“学校用水情况调查“,树立节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我国淡水资源的数量及存在形式。

  2、使学生认识淡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3、使学生知道我国水能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知道我国水能资源的利用和分布状况。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通过阅读我国水能资源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同地形、气候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淡水资源的危机意识。使学生能够从我做起,以实际行动,保护和节约有限的淡水资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2、淡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二)难点

  帮助学生树立对淡水资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课堂教学中以旧带新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知识不是孤立、零散的,指导学生要学会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形成——个有机的整体。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起床后首先要做的卫生工作是什么?

  你们口渴了需要什么?

  【承转】从早上醒来到晚上睡觉,水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水与人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人体70%的都是水。从这里大家就可以知道,水对人类生存是何等的重要性。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水资源。

  一、水资源的含义

  【展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图片及干旱地区的图片。

  【提问】从太空看地球,地球是个蔚蓝色的星球,在这里蓝色代表的是什么?(海洋)

  【提问】我们曾经了解到地球表面是七分是海洋,三分陆地,可是大家看看,既然地球上有这么多水,为什么任然还有许多地方在闹水荒呢?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水都能被我们人类完全利用呢?

  (指导学生阅读p54图,引导学生得出水资源的含义)

  【师生小结】水资源主要是陆上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的水,浅表地下水。而地球上绝大多数水,我们暂时难以利用。

  人们常用多年平均径流量作为淡水资源多水的指标,而多年平均径流量与降水有关。一般来讲,降水多的地区,淡水资源比较充足,降水少的地方,淡水资源比较贫乏。

  二、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承转】接下来我们了解我国的水资源现在,我国河流的径流量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但人均不足。除了这点外,水资源还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

  【读图讨论】读p55中国水资源分布图,讨论归纳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归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提问】为什么我国水资源有这样的分布?

  【学生回答】与我国降水变化有关,降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展示】我国南方、北方耕地与径流量对比图

  【提问】我国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配置合理吗?这种配置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不合理,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南方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承转】北方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需要大量水资源,但北方水资源缺乏,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阅读】阅读课本《知识之窗.跨流域调水工程》,讨论、交流和回答。

  1)你知道有哪些跨流域调水工程?

  (引黄入晋、引滦入京、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2)找出南水北调工程的线路?

  (东线方案、中线方案、西线方案)

  【小结】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跨流域调水。

  三、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活动】读课本p57 3.11“长江、黄河、珠江年径流量变化曲线图”

  1、比较这三条河流径流量的相同之处?

初中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世界政区图和世界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示意图,使学生能够在世界政区图上查阅出世界的主要国家,明确世界上的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通过阅读“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明确区域划分的十三个分区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阅读“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明确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识别国家之间的国境线,并学习运用图表分析 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别方位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国际常识,懂得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明确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4. 通过对世界组织的介绍和阅读各国的有关数据,培养学生树立全球意识,激发学生的的竞争意识、进取心和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的教材分析

  “世界的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教材分设了两个标题。实际上,“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是不可分的,把它们分开叙述的目的是为了强调重点不同。

  世界的国家,着重国家的特征,强调国与国之间在领土大小、国家性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方面的差别。这部分的重点落实到如何看待一个国家: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经济发达与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材中“读一读”的两个标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特别强调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

  “国界和领土”则强调国家的主权。如何划分国界或领土的争端在国际关系上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教材用三幅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界碑”来说明:第一,国界线在地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包括未定国界线);第二,国界在地表上用什么标记来表示。

  为了更深入的认识世界各地,便于分析和比较,按 地理位置、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把世界划分为13个地区。教材给出了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图,上面有13个地区的位置和范围。13个地区的名称、位置、范围必须熟记,并在图上落实,因为它是今后要讲的分区 地理的基础。

  世界国际组织,重点介绍了两个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

  教材在编排上,各标题各有分工,又互为联系,从分到合。这种编排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

  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世界的国家,由于学生比较熟悉,可以让学生说出知道的国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读图,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到六个国家的位置,以及小国摩纳哥和地区格陵兰。对于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必展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通过 教师提供的反映各国经济状况的图表和数据,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异。讲清“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中“南、北”特指的 地理位置的意义和所代表的经济地位上的含义。强调我国在国际交往所持的态度: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对于“国界”和“领土”这两个概念较为复杂,但又是本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最好用边指图边看书边总结的方法。充分利用三幅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界碑”明确:第一,国界线在地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包括未定国界线);第二,国界在地表上用什么标记来表示。巩固所学的国界和领土的概念,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实际问题中去。

  对于“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师可充分利用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图。由于有13个分区较为繁琐,又需要落实在图上, 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式的指图快速抢答或者在图上填地区的名称。注意,要学生明确13个地区都分属哪个大洲。

  对于重要的国际组织,首先应阐述建立国际组织的重要意义。由于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道德、民族等的差异较大,因此建立国际组织是非常必要的。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概况,可由学生阅读后,师问生答。这部分应补充一些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发挥作用的实例,如以巴冲突、联合国在南斯拉夫的维和行动,对非洲灾荒的人道主义援助等。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世界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

  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

  教学工具

  世界政区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

  教学过程:

  【导入】地球表面按水陆分布,可分为七大洲、四大洋;按热量、水分和植被的变化规律,又可分为不同的自然带。这些差异都是根据自然规律划分的。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是居住在不同的国家的。世界上大约有190多个国家,你能举出你熟悉的国家和他们所在的大洲吗?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

  【分组讨论】世界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 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一步讲解。

  【 板书】一、世界的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

  【提问】这是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你能按面积大小排列这几个国家吗?以上几个国家各属于哪个洲?你知道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吗?(利用世界政区挂图讲述,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面积仅有0.44平方千米,不足北京故宫面积的2/3;而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摩纳哥面积只有1.89平方千米,仅相当于北京颐和园的一半。我们往往将这种面积非常小的国家称之为袖珍国家)

  【 板书】面积大小不同

  【承转】各国人口也有很大的差异,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是哪几个国家吗?

  【展示】“世界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读出各国的人口数,对照世界政区图看着这些国家分布在哪些洲?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哪个洲这些国家最多。(世界上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有60%分布在亚洲,这其中包括人口居世界第一、二位的中国和印度。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的人口非常少,如面积居世界第二的加拿大,人口仅有2914万人,仅相当于我国人口的1/40,而前面所提到的袖珍小国梵蒂冈和摩纳哥,人口分别仅有1380人和不足3万人)。

  【 板书】人口多少不同

  【承转】同是人口大国的中国和美国,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又如何呢?世界各国按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就你所知,哪些国家是发达国家,哪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呢?

  指导学生阅读读一读中的资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归纳】 全球发达国家仅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占绝大多数,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极大的差距。从地域分布上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国际上也把这种差异说成是“南北之差”。

  【 板书】

  【讲述】此外,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也不一样,当今世界上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

  【 板书】政治制度不同

  【讲述】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政治制度有何不同、经济发达与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绝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我国政府一贯主张,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时,应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请同学朗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板书】地位平等

  【承转】有国家就会有国界问题。什么是国界线?一个国家的领土包括哪几部分?我国政府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多少海里?划分国界线有什么重要意义?

  【阅读】让学生自学“国界和领土”这两段课文。

  【归纳】 国界是本国与邻国之间的界线。国界线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1958年,我国政府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因此,国界确定了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管辖范围,一个国家的领土是不允许别国侵犯的。国界都是国家间经过谈判商定后,人为划分的,通常以山川、河湖或经纬线为界。

  【展示】“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图。

  美国与加拿大,阿根廷与智利之间分别是以什么划定国界的?(美、加两国东段边界以湖泊中心为界,西部边界有一段以纬线为界,而美国的海外州阿拉斯加的东部与加拿大的边界有一段以经线为界。阿根廷与智利则以安第斯山为界。)

  还有一些国界线是根据 历史、社会政治等原因来划定的,如我国与俄罗斯东段的边界是根据中俄双方签定的《尼布楚条约》确立下来的。一般来说,两国的陆上边界线往往设立界碑、界墙、栅栏、哨所等作为边界的标忐。看“中国与巴基斯坦国界线上的界碑”图。

  【讲述】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之间都有明确的国界线,我们称之为已定国

初中地理教案9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查找 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乡土 教育,环境 教育,增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第一节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阅读地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全部的 地理 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应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开始 教学之前,要设计如何导入。

  由于学生在小学过平面图的知识,本章一开头从一张动物园导游图引入,目的是引起学生读图的兴趣,了解"什么是地图"以及"地图的重要性"(其他的学生熟悉的图也可以,笔者此次采用的是所在学校的校园图),目的是通过探索身边熟悉事物,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 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

  比例尺部分的 教学重点是关于比例尺计算公式的进一步引申和应用。

  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阅读地图册上的三幅地图,学会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法: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

  第二个层次,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做一做"应用比例尺可以量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用比例尺公式可以做换算:

  (1)一直已知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求比例尺。

  (2)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

  (3)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第三层次,比例尺的大小,通过对相同图幅的 "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关于两幅图范围的大小、所表示的 地理事物的详略程度、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得出:

  (1)如何辨别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即分子为1,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

  (2)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即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选用的比例尺愈大。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总是觉得有事可做。

  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 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确了地图上有三种定向方法,它们是:一般定向方法:无指向标的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方法: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指示北方。经纬网定向方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 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根据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在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上,经纬度递变的规律。这一部分 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设计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地图上的比例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地图上的方向,第三课时学习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和一些实践活动。

  活动的设计的原则是通过设计一些活动,准备一些材料,帮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具体的有创造性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创造一个既有个性学习,又能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的氛围。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发挥。

  关于地图比例尺的 教学,直接用校园平面图导入,因为是学生身边熟悉事物,学生感觉即亲切又好奇,找自己班级的教室,实地测量自己教室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平面图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兴趣,自然的进入了比例尺的 教学。教室长和宽测量出来以后,让学生运用小学所学平面图的知识,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把教室的各种图形画在纸上,并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这就是所画教室平面图时的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然后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分析地图比例尺概念所孕含的三个层次。

  第一步:先自己阅读关于地图比例尺部分的教材,找出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看看地图册上的地图。用三种方式表示出来。

  第二步:利用课文中的"做一做"指导学生量算图上直线距离,运用比例尺换算成两地实地距离。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比例尺大小的比较,这是比例尺 教学的难点。突破的方式是认真分析比例尺的公式----一个分式,比较教材"做一做"中的三个比例尺,让学生用学过的数学概念来判断分式的比值,确定比例尺的大小。最后结合读图,可得出比例尺大小和范围、内容详略的关系。

  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 教学,从校园平面图中教室的具体方位和路线,引入地图的方向的判断。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首先使学生明确三种定向方法,举出用每一种的例子。例如城市交通旅游地图(北京), 教师提问某一地名所在位置(如颐和园)学生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作出回答,要求详细用到地面的八个方向,即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对于有指向标的地图,通过阅读校园平面图和教材中的某村平面图,使学生能够根据指向标指示的方向判断方向。

  "有经纬网的地图"这一部分 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用简图的形式用计算机课件复习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然后用教材中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让学生认识并总结经纬度递变的规律。

  图例和注记的 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可以采取先让学生阅读P19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 地理事物。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直线比例尺

  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的培养

  〈 教学难点〉: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 教学手段〉教材P17图2。3北京地图和图2。4中国地图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直尺,圆规,米尺,画有校园平面图的小黑板

  〈 教学过程〉

  (引课)这是一幅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谁能辨别出它们都是校园的什么 教学设施?(操场、篮球场、食堂、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教室,会议室、礼堂等)请找到我们教室所在的位置?请两位同学上来,用圆规和直尺测量一下这张图上我们教室的长和宽?请另两位同学用米尺测量我们教室的实际长度和宽度?

  (学生活动)请大家一起计算:?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也就是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这个数值就是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用公式表示就是:

  ( 板书)第二章 地图,第一节 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

  (提问)比例尺有几种表示呢?

  (学生活动)请阅读16带框的黑体字" 地图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 用数字写出来?直线式? (由学生回答)

  打开地图册,任选三幅图,请三位同学,分别用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表示比例尺。

  ( 板书)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提问)比例尺有什么用呢?

  (学生活动)完成P16 "做一做"

  (小结)根据比例尺,在地图上量出两地的距离,可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提问)如何辨别比例尺的大小呢?

  比较P17"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两幅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在那些方面的表现不同?

初中地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四川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地区差异;了解四川旅游业的发展;了解四川省的交通发展。

  2.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四川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培养学生对比、归纳和综合分析等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终身学习地理知识的愿望。

  教学重点

  如何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发展地方经济。

  教学难点

  学会如何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描述一个地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四川东西差异大,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带来了重创,同时也给四川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四川人民在2009年以14.5%的经济增速向全国人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四川人民是如何在经济上迅速崛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崛起的四川”。

  [教师活动]

  1.(板书)崛起的四种。

  2.用多媒体展示图8.7、8.8、8.9、8.10、8.11.

  3.提问: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特色的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学生活动] 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板书)西部的经济强省。

  3.家乡人民把四川建设成了我国的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最大、工业门类齐全、优势产品较多的省级行政单位。

  4.提问:家乡人民发掘了哪些优势条件来发展经济?

  [学生活动] 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板书)旅游天堂。

  3.(转承)“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四川的旅游业,地震灾后迅速复苏。2009年,四川人民将旅游业作为灾后重建的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大力实施重振旅游工程,全省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472.48亿元,同经增长34.8%.

  4.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旅游景点?

  [学生活动] 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补充饮食文化及红色旅游资源等。

  2.对旅游资源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学生活动] 将自己列举的与老师补充的旅游资源分类。

  [教师活动] 作为学生,在旅游业发展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 完成P.105的活动。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转承)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由于受盆地地形的影响,昔日的四川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但四川地处西南腹地的位置,使四川自古就是西南交通的要冲。在四川人民的努力下,如今的四川,早已天堑变通途,成为大西南的交通枢纽。

  [学生活动] 完成P.107的活动。

  [教师活动] 用多媒体展示四川的发展战略,激发学生热爱四川的情感和建设四川的责任感。

  [师生小结]

  板书设计

  西部的经济强省

  自然旅游资源

  崛起的四川 旅游天堂

  人文旅游资源

  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交通

初中地理教案11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 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 (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 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 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

  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

  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2.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巡堂并检查学生讨论情况,适当给予指导。

  教师:请小组在黑板上把小组的探讨结果板书出来。剩下的同学完成25页活动题。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评价小组板书,纠正、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范围:

  2.地形:高原

  3.河流:黄河(黄河流域)

  4.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对历史文明、风俗的影响: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小组学习,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历史文明、民俗风情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面我们通过25页的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看看这些“黄土风情”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展示:展示图片并请学生举例分析。

  学生: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河流情况等解释图片现象或举例分析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来源。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一起的探究分析,我们对黄土高原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都清楚知道黄土高原地表有着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大家知道黄土高原表层的黄土怎么来的吗?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同学们都有个人的看法,希望通过更多的学习,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看法是可靠的。对于黄土的来历,我们来认识前人的推测“风成说”.

  板书:二、风吹来的黄土

  1.风成说

  学生:阅读教材26页“阅读材料”,认识“风成说”.

  课堂活动:通过阅读,请同学们继续来完成27页活动题第1题。

  学生:阅读活动题材料,思考并分析材料说明的情况。

  1.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2.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3.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教师:好,通过阅读理解,“风成说”对黄土高原中黄土的来历这样一种解释,大家认同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关注下去。

  过渡:我们知道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因此形成了地表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下面我们来阅读图6.29,认识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板书:

  2.地貌特征:地貌破碎、沟壑纵横

  3.形成过程:

  展示:展示图6.29,为学生解释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课堂练习:完成多媒体展示的练习题,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通过我们一起学习,黄土高原的历史文明以及环境特征都基本了解了,重点把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以及“风成说”的看法,和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风民俗。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知识框架把握重难点,下一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希望同学们预习。

初中地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准备】

  教师:

  1.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图片和资料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实验器材.

  3、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文字等信息.

  【课件设计思路】

  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图及原因分析.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力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图片的分析和归纳.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性的利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随时抢答)

  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获得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黄土高原)

  教师: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帮助同学复习一下中国的地形区)

  活动一: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

  学生:一一说出涉及到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个人以及小组之间回答,对表现好的给以表扬鼓励.)

  教师讲解:黄土高原概况 展示图片:黄土高原景观图.

  学生:根据讲解和图片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对黄土高原的整体认识.

  教师引导:积极鼓励思考快而正确的同学在班内展示成果.(倡导以强带弱,追求课堂效率.) 教师:难怪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

  学生:根据课件内容简单说明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的特点.

  (增强印象,培养学生的数据整理能力,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

  教师:(首先赞扬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学习态度).有人曾经形容如果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做成1米宽和1米厚的黄土墙,则能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

  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和跨越的省区图

  活动二:学生分小组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具体分布范围?(培养学生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学生:

  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落实到地形图上) 2、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东部和宁夏大部分地区(落实到政区图上)

  活动三: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成因.

  教师: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已经在我们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是得到广泛支持的观点.我们可以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

  学生:从图8.3“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中可以看出,黄土的形成与我国的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是一致的.

  (理由)

  (黄土高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学生:从教材P27找出哪些“风成说”的证据,并思考说明的问题.

  (学生小组分析讨论;教师穿插其中,及时解难答疑并了解学情.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见解.(教师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给以正确的评判,对有创新性的见解加以表扬、鼓励和推广.)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教师:介绍获得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的研究黄土成因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课件:投放关于黄土地貌的图片和资料.(塬、梁、峁、林、柱等)

  教师:既然“风成说”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呢?

  学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活动四: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生:据图6.32归纳

  1、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开矿)

  教师引导:思考并讨论各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困难问题逐一通过分析和结合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结合物理知识)

  (2)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土壤:土质疏松易溶于水.(对比黄土和岩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数量多少影响水土流失的强弱.(P29活动题1的实验)

  总结:看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与自然要素密切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

  很大的影响,并且使区域的特点发生变化.

  活动五:结合P69活动题2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 关系如下所示:

  课件: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

  教师总结: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具备的条件:A、地形条件:地表坡度较大的山区 B、降水条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节性差异大

  小结: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课后作业】完成学习探究P90—91

  【教学反思】

  授课详略得当,注重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这一难点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在观察中、讨论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显示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知识掌握扎实,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总觉得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拓展知识.

初中地理教案14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分析其优越性

  2、记住我国领土四至点、领土面积,能够估算我国经度差、时区差、纬度差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邻国、濒临海洋,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

  4、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优越性,四至点,濒临的海洋

  难点:分析评价地理位置的方法,地理名称的空间分布

  【知识链接】

  1、世界政治地图、温度带分布图,时区划分分布图

  2、地理位置: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

  【预习安排】

  1、仔细阅读教材第1节课正文、图片及阅读活动部分,标记重要知识点;

  2、通过阅读教材,课前必须独立完成教学案

  【前置作业】

  部分

  【学法指导】

  1、提前预习法(阅读、识图)

  2、自主学习法(独立完成)

  3、合作、讨论法(共同探究疑点、难点)

  【前置作业】

  1.在右图标出各纬度、温度带、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分界线。

  2、中国的地理位置:(东、西、南、北)半球(打√);()洲的()部,()洋的()岸,是个()的国家;大部分位于()带,少部分在(

  )带,没有()带;

  3、中国陆地总面积约()平方千米,仅次于()、(),位居世界第()位。

  4、我国领土的四至点:最东()最西()

  最南()最北()

  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男依次是(),()直接面临太平洋,我国领海宽度为()海里。

  我国陆上邻国以朝鲜为起点,按逆时针方向14个陆上邻国为()。

  7、6个临海相望的国家()。

  2个与我国海岸相邻的国家()。

  【课堂展示】

  1、由学生主动展示【前置作业】的完成部分

  2、重点讲解易错、疑难知识点的做题方法

  【释惑提升】(记在课本上)

  1、描述一个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

  绝对位置:

  相对位置:

  我国地理位置特点:我国领土绝大部分处于北温带,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优越性:

  疆域是指一个国家陆地、领水、领空的范围。狭义的领土指国界线范围内的陆地,广义的领土包括陆地、领水和领空。

  渤海位于渤海海峡以(),长江注入(),台湾海峡属于(),()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水最深的海区。()、()是我国的内海。

  基本概念:领土、领水、领空;领海、内海。

  我国岛屿可分为基岩岛、冲击岛、珊瑚礁岛,我国岛屿分布集中在()海和()海。

初中地理教案15

  教材分析

  《黄河的治理》选自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初中地理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是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主线,正确阐明人地关系。本节正是侧重讲述了黄河对人类的功与过,突出了黄河水患的自然、人为原因及人类如何治理黄河,从而使学生明确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类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环境。

  学情分析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表现出稳定性差和可塑性大的特点,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的富于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因此,在教材中适当增加风土人情、奇闻趣事、名胜古迹等内容。注意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增加“乡土地理知识”(身边的地理)。如在学习完本节内容后,我要求学生调查汉江的河流现状并提出合理建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黄河的自然特征;了解黄河的三个奉献;理解“地上河”的成因;知道如何根治黄河。

  (2)、技能目标(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分析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黄河治理的今昔对比,培养学生爱国情感;通过黄河多泥沙的人为原因,加深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通过黄河利与弊共存的事实,增强学生的辩证观,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黄河自然特征是了解黄河的基础;

  (2)、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是理解黄河水患的关键,也是根治黄河措施提出的依据;

  (3)、根治黄河的措施是最终体现学习地理为人类服务的落脚点。都是本节的重点。

【初中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0

初中地理教案09-21

初中地理备课教案08-26

初中地理西亚教案09-12

初中地理教案(15篇)09-01

初中地理教案15篇08-29

初中地理教案五篇07-24

初中地理教案四篇03-03

精选初中地理教案4篇03-03

【精选】初中地理教案4篇03-02